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Jaie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2-02-03 08:06:17
看板 DummyHistory
作者 ThomasJP (筆劍春秋梁父吟)
標題 [小說] 天志救國記--第十九章 外蒙的那些事兒
時間 Mon Aug 15 01:32:33 2011


說真的我越來越討厭那些在下面用推文指手畫腳的人了

又不是什麼專業性質的東西,我還需要別人告訴我每一個細節來怎麼安排嗎

除非是我寫的專業知識有錯,或者其他硬傷,那樣的話我很歡迎意見

至於什麼坦克啦跟坦克啦跟坦克啦,還有野味神馬的,拜託不要再來了啦...

以下這章都是資料,對歷史沒興趣的跳過好了

====

1911年十二月初,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驅逐清廷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掀起了外蒙獨立
事件的序幕。這件事情的因果相當複雜,需要從三百多年來的中俄關係說起。

1581年,在俄國沙皇伊凡四世,亦即著名的「恐怖伊凡」的命令下,由葉爾馬克率領的哥
薩克人發動遠征,開始進攻西伯利亞汗國的韃靼人。

1584年葉爾馬克戰死於額爾齊斯河,但用火槍裝備起來的哥薩克最終還是戰勝了使用弓箭
的韃靼汗國。1586年,哥薩克在圖拉河口的西伯利亞汗國都城成吉烏拉原址上,修建了西
伯利亞的第一座俄國據點秋明。


兩年之後,哥薩克人又繼續追擊西伯利亞汗國的殘餘勢力。哥薩克一路往東推進的同時,
在他們的路線上留下了一連串的堡壘和要塞。

他們在1592年建立了彼爾姆,1594年建立了塔拉,1595年建立了納雷姆,1604年建立了托
木斯克,1617年建立了庫茲涅茨克,1628年時又建立了克拉斯亞諾爾斯克,從而牢牢控制
了西伯利亞的鄂畢河、額爾齊斯河與葉尼塞河流域。


1632年,哥薩克在勒拿河上建立了雅庫茨克,成為俄國人在東西伯利亞的主要基地。1638
年,托木斯克部哥薩克的五十夫長伊凡‧莫斯科維奇,率領三十人抵達鄂霍次克海岸。

在整個十七世紀裡,哥薩克打著「發現新土地」的招牌不斷向東侵略,跟在後面的是在沙
俄專制允許貴族圈佔大片土地的政策之下失去土地的俄國農民和流放者。為了避免成為貴
族的農奴,原本的自由農民只能不斷往東遷移,或者發起叛亂然後被沙皇的軍隊鎮壓、驅
逐,逃到東方那一大片本來不在沙皇統治之下的土地上。


同時在十六世紀晚期,蒙古的土默特、喀爾喀等部改信黃教後,在宗教狂熱驅動下對衛拉
特蒙古發動了戰爭。衛拉特人本來是所謂的「林中百姓」,也就是自古以來散佈在西伯利
亞大森林中的眾多原始部落。草原上的遊牧帝國常常迫使他們臣服,讓他們的文化受到了
游牧民族的影響。


早在蘇武牧羊的時候,北海(貝加爾湖)一帶即附屬於匈奴。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
汗位的戰爭中,衛拉特人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此後又支持窩闊台的
孫子海都,與元朝對立多年。


海都戰敗後,衛拉特人被趕出原居的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遷移到杭愛山以西、
唐努山以南的草原上定居。在衛拉特人首領也先的時代,一度幾乎控制了蒙古全部。

也先遇刺身亡後衛拉特被達延汗打敗,於是衛拉特人四散到河套、青海、哈密等地。也有
些遷到今日的哈薩克草原和額爾齊斯河中遊一帶,較大的部落有輝特、綽羅斯、土爾扈特
、杜爾伯特、巴爾虎和巴圖特等。


另外從科爾沁草原西遷的和碩特部也加入了衛拉特人的聯盟。因為和碩特部擁有成吉思汗
的黃金血統,因此成為了衛拉特聯盟的首領。

喀爾喀與衛拉特之間戰爭頻繁,1620年喀爾喀人深入衛拉特牧地攻擊。許多衛拉特人逃往
鄂畢河上游的庫茲涅茨克,有的逃向額爾齊斯河中遊的塔拉、鄂木斯克、托博爾斯克等要
塞。喀爾喀人先後攻占了托博爾斯克和塔拉等俄國殖民區,與俄國的西伯利亞總督發生了
正面衝突。


1629年,衛拉特人為了打破被俄國人、哈薩克人和蒙古本部三面包圍的困境,在固始汗的
率領下攻擊了天山以北的察合台汗國後裔諸部。占領了天山以北、齋桑泊以南、巴爾喀什
湖以東地區,同時其牧地仍然北到額爾齊斯河岸。1636年固始汗又在達賴和班禪的邀請下
,攻入了青海和西藏,於1642年逐走原本統治西藏的藏巴汗。


在此同時,1635年漠南蒙古向後金汗國臣服。同年後金的天聰汗在關外稱帝,改國號為大
清。

在滿清政權建立之前,女真人原本分為三支,也就是長白山一帶的建州女真、松花江流域
的海西女真以及更北方的野人女真。所謂的野人女真指的其實是通古斯語系的索倫人、達
斡爾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赫哲人、費雅喀人等等小部族,分布在從長白山與嫩江一
帶直到庫頁島與外興安嶺的土地上。


皇太極建立滿清的同時,也逐步征服這些小部落。1642年吞併了黑龍江流域的達斡爾和呼
爾喀部,之後將他們編為布特哈(打牲)八旗。

1644年滿清入關,這時俄國人也正不斷向喀爾喀和衛拉特蒙古人的領地侵入。1651年俄國
在貝加爾湖附近建立了伊爾庫茨克要塞,1654年俄國人在黑龍江上游的支流石喀勒河與尼
布楚河合流處建立了涅爾琴斯克要塞,1657年尼布楚成為統轄外貝加爾和黑龍江地區的軍
事總督駐地。


雅克薩城原本是由從屬於索倫部的達斡爾人所建,1639年索倫部酋長博穆博果爾與滿清發
生戰爭,清軍將雅克薩夷為平地。結果卻引來俄國人哈巴羅夫鳩佔雀巢,1652年以哈巴羅
夫為首的哥薩克對黑龍江流域的達斡爾人展開大屠殺,殺死六百六十一名成年人和幼童,
並擄走婦女兩百三十四人、兒童一百一十八人。


哈巴羅夫又前進到黑龍江畔赫哲人居住的烏拉札村(在今日的伯力附近),建立了阿羌斯克
堡。寧古塔駐防章京海色聞報,率領六百名八旗兵和六門火炮北上,擊退了哈巴羅夫。但
1654年哈巴羅夫又在建雅克薩立阿爾巴津堡。俄國人和哥薩克在黑龍江流域長年燒殺擄掠
,也無怪中國會傳說羅剎人無惡不做還會吃人了。


1658年,鑲藍旗梅勒章京率領四十七艘配有火炮的船隻和大量清軍,圍攻松花江與牡丹江
會合處的烏斯季-庫馬拉堡,消滅了佔據當地的哥薩克首領奧努弗里‧斯潘捷諾夫所率領
的兩百七十人。


儘管沙俄不斷向黑龍江流域輸送移民和流放犯人,並提供農具、馬匹、種子等開墾所需物
資。但到1670年為止,這一地區的四萬名居民仍只有兩千人是俄國人,也就是只佔人口的
百分之五而已。


隨著俄國人在雅克薩設立軍事總督,康熙皇帝在討平三藩之亂後於1681年制定「平定羅剎
方略」。1683年將軍薩布素率領寧古塔和吉林烏拉的士兵一千五百人,在黑龍江和精奇里
江的會合處修建了璦琿城。


1685年又在附近的托爾加城舊址上修建了薩哈連烏拉城(即滿語黑龍江城),兩城夾江成為
阻止俄國船隻沿江而下的關口,並派遣兩千五百名官兵在此屯田。

在1683年,整個黑龍江地區約有兩千名哥薩克,配備廿一門砲和四百八十五枝火繩槍。在
雅克薩城內的俄軍有四百五十人,擁有三門砲但僅有四發砲彈!

1685年對雅克薩發動討伐的黑龍江八旗都統彭春統帥數千大軍,擁有一百艘船、野戰砲一
百門和攻城重炮四十門,火炮由荷蘭炮手協助操作。於是雅克薩的軍事總督托爾布津只能
投降,清軍再次拆毀了雅克薩,將俄國人驅逐至尼布楚。


但托爾布津在半路上遇上援軍,於是在同年八月再次重建雅克薩城。後來清軍又再度攻城
,迫使俄國方面與清政府展開談判。

與此同時噶爾丹也迅速崛起,統一了衛拉特各部並東征西討建立了準噶爾帝國。其領土包
括了浩罕、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地,甚至一直打到了裡海西岸。準噶爾的擴張也引起了滿
清的注意,雙方進行了一些外交活動,卻反而導致噶爾丹與喀爾喀蒙古之間的衝突擴大。

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大軍從科布多出發,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各部紛紛逃入漠
南,而喀爾喀各部所遵奉的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也決定喀爾喀蒙古歸附清朝。

但在北方貝加爾湖附近有一部份喀爾喀部落因為南逃路線被準噶爾切斷,俄方又派兵攻擊
。只能投向俄國一邊,成為後來所謂的布里亞特蒙古。

康熙在得到俄國人武力吞併布里亞特蒙古地區的消息後,下令派出五千大軍乘坐一百二十
艘江船,沿著黑龍江和石喀勒河航行到尼布楚城下。同時清軍的輜重大隊也從北京出發,
用四千頭駱駝和一萬五千匹馬運輸了大量物資,僅僅四十九天就從陸路開到尼布楚紮下營
寨。


最後清軍總共在尼布楚附近集結了一萬七千大軍,而俄方即使是從就近的托博爾斯克派遣
援軍也需要兩年時間。

但也許是因為急著對付噶爾丹,清朝的使臣沒有堅持康熙原本要以貝加爾湖為界的方案,
最後接受了耶穌會士以外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為界的提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俄國退出
了雅克薩城一帶,但卻保住了尼布楚和外貝加爾地區。


清廷對噶爾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697年,最後以噶爾丹戰敗身亡收場。但準噶爾帝國仍然
與清帝國不斷發生衝突,爭奪西藏、青海等地。

1726年俄國與清朝再度就蒙古地區的邊界展開談判,雍正皇帝派遣的使臣隆科多又提出對
貝加爾湖地區的主權要求。但在1727年清帝國與準噶爾帝國之間再次爆發全面戰爭,於是
在布連斯奇條約和其後的恰克圖條約中,劃定了從額爾古納河直到薩彥嶺的沙賓達巴哈山
口的邊界線。這條蒙古地區的邊界一直維持到了1911年,基本並未發生改變。




1755年準噶爾帝國被乾隆所滅,伊犁以西的大片土地歸附清帝國,至此所有蒙古人政權都
被清朝所征服。

在長達七十年的準噶爾戰爭中,清政府發現在外蒙地區維持駐軍的開支浩大。不但軍火武
器要從內地運送,甚至除了肉類之外的一切糧食也必須由關內運輸。準噶爾戰爭一共消耗
了三千三百萬兩(約一千兩百多噸)白銀的軍費。而戰後清廷為了減少開支,只在烏里雅蘇
台、庫倫和科布多等地留下數百名滿、漢駐防軍。


另一方面外蒙併入清帝國後,除了象徵性的「九白之貢」外,並不承擔納稅的義務。相反
的清廷還每年提供大量的糧食、茶磚、鹽、牲畜和布匹輸入外蒙,蒙古人只承擔服兵役和
保衛邊境、在橫越大漠的官道驛站服勞役的義務。


清朝為了控制蒙古,禁止蒙古人離開本旗土地,也不準經商買賣。同時對蒙古王爺給予優
厚的賞賜,並且封爵世襲罔替。蒙古貴族可謂一生下來就捧著金飯碗,只要學習跪拜請安
、遞呈哈達鼻煙壺等禮節就可坐享門第庇蔭。過去游牧民族強者為王的觀念,自然也就消
失殆盡。


同時清廷也禁止蒙古人任意進入長城以南地區,只有進京朝覲和領取年俸的王公活佛及其
隨從可以入關。而且只能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殺虎口這六處關
口進入,出入關口時要登記造冊、點驗人數。甚至蒙古王公、喇嘛去五臺山參拜也有嚴格
限制。


清廷更禁止蒙古人延請漢人教師、進漢人學校,除了三國演義、紅樓夢和金瓶梅這三部小
說外禁止閱讀漢人書籍等等。不能不說清廷的政策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造成
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漢人出關當然也被嚴格禁止,內地商人只準在蒙古停留一年時間,並禁止娶蒙古女子為妻
、禁止取蒙古名字,還必須向理藩院申請票證。而墾荒的農民只準在長城五十里以內的範
圍開墾,同樣也必須申請票證。但是由於蒙古人被禁止經商,實際上蒙古地區的商業完全
依賴漢人的經營,如此禁令形同虛設。


同時中俄兩國之間的通使和邊境貿易也大多經過外蒙,中國通過庫倫和恰克圖銷售茶葉和
絲綢,俄國則販售西伯利亞的毛皮。從1723年起,俄國在庫倫派駐領事,名義上是為了杜
絕俄人在蒙古的非法貿易。但由於俄國商人在庫倫的私下交易相當頻繁,導致清朝官員週
期性的中止與俄國的邊境貿易。


十九世紀後半,隨著中國的內憂外患,帝俄也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侵奪了共約一百五十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與此同時,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中俄合辦由恰克圖經外蒙、張家口
至北京的驛道,從而給俄國勢力進入外蒙古打開了方便之門。


1860年俄國趁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的機會,要求取得在蒙古地區的免稅權,允許俄國商人在
蒙古境內自由往來貿易。到了十九世紀末,俄國勢力已經在外蒙取得了穩固的地位。蒙古
的牲畜、馬匹、皮革和皮裘大量出口到俄國,遠超過輸入關內的數量。


同時俄國生產的印花布、呢絨、麵粉、日用商品等也大量輸入外蒙地區,佔外蒙輸入貨物
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另外俄國盧布和俄華道勝銀行的紙鈔大量流入外蒙境內,用於購買蒙
古的物產。中國錢莊票號所發行的銀票則漸漸被排擠出市場,以至於中國商號也都使用盧
布作為結算貨幣。


1912年之前,在外蒙境內的俄國紙幣竟然達到三億盧布之多!

在外蒙的俄國商人往往使用賒購的方式,將布匹、菸草、茶葉等賒給牧民,再要求以毛皮
、牲畜加倍抵債。最後使牧民將畜群抵押,陷入高利貸的陷阱。俄國商品運到外蒙後往往
加價100%,而且如果哪筆買賣的獲利低於百分之五十就會被認為失敗。


俄國商號還向蒙古王公出售各種奢侈品和新奇洋貨,王公則命令自己管轄的牧民替其償債
,使得整個旗都為之破產。

在英法聯軍、太平天國和捻亂,以及隨後的西北回亂中,清廷都從內、外蒙古徵調了大量
兵馬。使得原本用於保衛北部邊界的外蒙各部兵馬實力大減。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中,烏
里雅蘇台將軍試圖徵集兩千人的馬隊,結果來報到的只有兩百人。而且還想刺殺清軍都統
,在失敗之後這些人就一哄而散。


從乾隆晚期和嘉慶一朝開始,清廷逐步放鬆了對蒙古的禁令,默許華北各地的漢人前往內
、外蒙古謀生。而蒙古王公為了收取地租,也鼓勵漢人農民前來開墾。接著漢人工匠也進
入蒙古,在當地修建王府、寺廟,製作皮靴、皮帽、毛氈、馬具等手工藝品。


1852年,清朝又允許在蒙古開礦,隨後蒙古的礦權逐漸被控制在俄國和中國商人手中。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說法開始流行。這時俄國正在波斯、
阿富汗等地與英國進行所謂的大賭局,在俄國宮廷內也出現了一個「東方派」。他們要求
沙皇立刻派兵佔領滿州、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配「太平洋海岸和喜馬拉雅山
的高峰」。


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和他的大臣維特採取了比較穩健的作法,也就是先在中國的某些地區
取得利益獨占權,外蒙就是其中之一。

俄國政府在聖彼得堡和喀山大學開設了蒙古語課程,並且通過商隊和「考察團」刺探外蒙
的各種情報。這時在外蒙古的俄國僑民多達五、六萬人,每年有七、八百支俄國商隊來到
外蒙,在庫倫定居的俄國人達到了三千六百人。


俄國人計劃建築的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在外蒙古附近一段幾乎是貼著中、俄邊境建設,甚
至清朝的官員前往外蒙也不再走傳統的驛道,而是坐中東鐵路的火車從滿州里進入俄國,
之後轉乘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列車,再從恰克圖進入外蒙。


日俄戰爭之後,清廷大力在邊疆推行移民屯墾。清廷希望透過在東三省和內外蒙古地區增
加人口,來抵抗日本、俄國對滿、蒙地區的覬覦。

在外蒙古,從關內招募的移民首先被安置在靠近中、俄邊界的地區。這些地區被從蒙古王
公手中劃出,由清廷在外蒙的官員直接管轄。根據庫倫辦事大臣擬訂的計畫,到1908年時
預定由土謝圖和車臣汗部劃出55萬公頃的土地,安置一萬戶以上的移民。


清廷加派駐軍、鼓勵移民、取消蒙漢隔離等政策原本都是為了對抗俄國勢力的滲透,但推
動新政卻也導致蒙古方面的排斥與摩擦造成的衝突。1906年由於東蒙古地區的王公大量放
墾旗地,在東北西部地區爆發了抗墾變亂。叛亂的蒙古牧民由四等台吉陶克陶胡領導,活
動於洮南一帶。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張作霖率軍圍剿,但直到1910年陶克陶胡才被迫逃入
外蒙古車臣汗部,隨後又逃入俄境被俄方收留。


隨著日俄戰爭的失敗,沙俄的勢力退出了滿州南部和東蒙地區。為了取得補償,沙俄加強
了在外蒙的策反和分裂活動。

聖彼得堡的一份官方雜誌公然宣稱「帝國東南方的天然疆界在戈壁」,庫倫的俄國領事也
不斷挑撥蒙古王公。加上在1909年,清政府為了鞏固邊防、改革西藏政制,命趙爾豐率川
軍入藏。十三世達賴召集藏軍抵抗,失敗後逃往印度。清廷下詔革去其尊號,此舉卻刺激
了蒙古的活佛和喇嘛,對清廷產生了疑懼。


1910年新任庫倫辦事大臣三多,在上任之初就操切推動新政。連續設立兵備處、巡防營、
木捐總分局、衛生總分局、車駝捐局、憲政籌備處、交涉司、墾務局、商務調查局、實業
調查局、男女小學堂等二十多處機構。所需各項費用和日常雜項開支全部由外蒙方面籌措
,而外蒙官員又攤派給所有各旗去承擔。僅僅兵備處所建新式兵營一座,房屋四百多間就
耗去十六萬兩白銀。


此外清廷官員還強徵外蒙牧民入伍,造成庫倫近郊的蒙古牧民都逃亡一空。雖然清廷也廢
除了禁止蒙漢通婚,禁止蒙古人學習、使用漢文、取漢文名字的禁令,但對蒙古人卻沒有
直接好處。


1910年四月,一群喝醉酒的喇嘛聚眾搶劫庫倫的德義涌木廠,三多帶著衛隊前去彈壓,捕
拿了三名鬧事喇嘛。但在返回衙門途中卻被人搶走,於是三多又率隊前去搶人,卻遭到眾
喇嘛蜂擁而上的拋石攻擊。三多所乘的轎子被擊毀,當地漢商見狀拋石還擊,三多才得以
倖免。


於是三多命令蒙古本地的沙比衙門將肇事喇嘛交出,但肇事喇嘛受到哲布尊丹巴活佛庇護
。於是三多罷免沙比衙門的首領官員商卓特巴,並令沙比衙門賠償德義涌木廠被搶走的一
千一百六十塊大洋和現銀七百八十兩。沙比衙門又再度攤派,導致庫倫民怨沸騰。而活佛
與三多也因為此事關係徹底破裂。


此時一個名叫海山的俄國代理人來到庫倫,海山原本是內蒙卓索盟喀喇沁右旗人,早年在
北京的蒙古王府當差。1907年因犯重案被清廷通緝,逃往哈爾濱後得到俄國庇護前往歐洲
,被俄國培養成為外蒙獨立運動的策動者。


1911年春海山和土謝圖汗蒙的副將軍杭達多爾濟親王、沙比衙門的車林齊密特喇嘛三人召
集了18位蒙古王公,在庫倫附近的山中舉行秘密會議,策劃外蒙獨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5.249.68
paulyung:收到,遵旨。1F 08/15 01:50
longface:推2F 08/15 03:50
jsoccer:推歷史資料整理3F 08/15 07:03
brigand:推4F 08/15 07:58
andoog:推5F 08/15 09:13
qekye:推~6F 08/15 12:09
Hartmann:推7F 08/15 13:00
darthv:建議你趁文筆順快寫讀者投書看過就罷8F 08/15 19:38

--
※ 看板: Jaie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60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e)編輯 d)刪除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