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jimcheer.bb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3-04-25 09:59:27
看板 WoT
作者 hsinhanchu (hsinhanchu)
標題 [心得] 美國重型戰車發展簡史(一)
時間 Wed Apr 24 21:47:33 2013




美國重型戰車發展簡史 (一)


本文主要改寫自Robert P. Hunnicutt , “Firepowe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Heavy Tank”。



早期發展──Mk.VIII、T1、M6



美國陸軍最早的重戰車是1919年開始試驗的的Mk.VIII,這台菱形的龐然大物在兩舷各配
置了一門六磅(57mm)主砲與七挺機槍,需要11人操作。但是它卻沒有經歷戰火的機會,只
充作戰間期美軍裝甲兵的訓練用途。


http://imgur.com/fccaAsz
[圖]
 
Mk.VIII,操作者是大學預備軍官團(ROTC)的學員。

1939年開始研發的T1 重戰車則是美國陸軍首次嘗試自行開發重戰車。由於這是破天荒第
一遭,因此一開始的設計案受到許多戰間期遺留下來的奇怪發展概念(例如風行一時的多
砲塔設計)影響並不意外。T1的第一個計畫(OCM 15842)總共有兩大兩小四個砲塔,兩個
大砲塔上面各有一門低初速M6 75mm主砲,這兩個砲塔只能做270度迴旋;另外兩個小砲塔
可以全周迴轉,分別搭載37mm砲與20mm機砲,並且各有一挺7.62mm機槍;最後在車體四面
各有一挺7.62mm機槍,很適合擔任雷電這一類捲軸射擊遊戲的中頭目。所幸在後續的改良
案(OCM 16200)中,所有的小砲塔和車側機槍都取消掉,只留下一個配備76.2mm T9 L/50
主砲與37mm M5E1副砲的砲塔;但是仍然保留了六挺機槍,分別是車長的7.62mm防空機槍
、裝填手的12.7mm高平兩用機槍、駕駛操作的兩挺7.62mm車體機槍與副駕駛操作的兩挺
12.7mm車體機槍。之所以有這麼多機槍是當時戰術理念下的產物,受到相同理念影響的另
一輛戰車是M3 Lee。

http://imgur.com/9gdHaU2
[圖]
 
T1E2右後視,裝填手機槍清晰可見,很可惜我沒找到OCM15842的圖。

T1的組員配置曾有六人與七人兩個考量,在OCM 16200案決定為六人,分工如下:車長、
砲手、裝填手、副裝填手(傳彈手,負責從車體彈藥架把彈藥遞進砲塔內)、駕駛與副駕駛
(都兼任車體機槍手),正副駕駛與副裝填手位於車體內,另外三人在砲塔內部,車長坐在
砲左側、砲手在砲塔右前方,後部則是裝填手位。


T1的主砲T9(後來更名為M7)發射APCBC-HE-T彈藥時對1000碼外30度傾斜均質鋼板的貫穿力
是88mm,換用 HVAP-T 時則是135mm。以T1的設計年代來說算是不錯的表現。

為了驅動T1重達50噸的車體,開發團隊需要一顆1000馬力等級的引擎。一開始曾經考量過
的候選引擎有萊特(Wright)、通用動力(General Motor)和艾利森(Allison)三間公司的產
品,最後出線的是萊特的G-200型引擎,2300轉時輸出功率是960馬力。原本預定與這顆引
擎搭配的是液壓傳動系統,但是在1940年7月間,通用電氣發展出汽電傳動系統並安裝在
T1試驗車上,並且改稱T1E1,之後又對傳動系統做了一次更換,更換過的試驗車改稱T1E2
。41年12月,T1E2試驗車進行了公開試驗,但是在短短五公里的試驗路程中,傳動系統仍
然故障連連。



http://imgur.com/32ZsIUi
[圖]
 
41年12月7號,T1E2試車。同一天珍珠港受到日本帝國海軍奇襲,雖然損失不重,但
是太平洋艦隊與港口機能仍然癱瘓了一段時間。


即使T1E2的表現不盡人意,但是戰爭的迫切壓力仍然讓美軍決定先把T1丟上生產線,同時
保持幾台試驗車,邊生產邊做小規模改良。在這個方針下,一份1942年2月的官方文件
(OCM 17812)列出了T1到T1E5的六台試驗車規格,它們的武裝相同,只是安裝了不同的引
擎和傳動系統,以及採用鑄造/焊接車體的差異。5月,陸軍決定採購T1E2和T1E3,制式名
稱定為M6和M6A1,兩台車使用同樣的動力系統,唯一的差異是M6是鑄造車體,M6A1是焊接
車體。

然而,此時對戰場情況的評估讓T1不被看好,原本1084輛的採購數目被因而砍到只剩下
115輛。不過,8月出現了一個小轉機:因為租借法案的關係,因此決定生產50輛M6、65輛
M6A1用以援助英國,美軍則另外生產115台T1E1(曾經提議重新命名為M6A2,但是沒有通過
)。

不過這個生產計畫最後並未付諸實行,12月,陸軍地面戰鬥部隊司令戴佛斯中將寫道,「
基於其巨大的重量及有限的戰術價值,陸軍並不需要如此重型的戰車。重型戰車的火力並
未隨著其重量呈現合理的提升。」,並提及前線部隊反應他們寧可要兩輛30噸級戰車,而
非一台60噸級戰車;最後戴佛斯中將建議取消整個研發計畫。陸軍後勤部門同意取消計畫
,但是為了彌補開發成本,仍小量生產──最後產量定為40輛,連同之前的試驗車,

T1/M6系列的總產量是43輛。

即使僅少量生產,且不打算投入實戰,T1仍被送到各個試驗場進行測試。測試的報告把這
輛車釘得滿頭包:總體性能不佳,不管是主砲或是機槍都有操作上的問題,例如主砲的瞄
準鏡和砲身放太靠近,砲手只能用左眼瞄準;量產版的裝填手機槍被取消掉,因此如果想
朝側面逼近的敵人投射機槍火力,唯一的方式就是車長探出頭用車長機槍和敵軍對轟;

37mm副砲一點用都沒有;76mm主砲火力不足等等。

http://imgur.com/zHhQpY3
[圖]
 
量產版M6,注意砲塔頂部只剩下一挺車長機槍

1943年,開發人員把90mmT7戰車砲(後來制式化名稱為M3)裝上亞伯丁試驗場的T1E1,測試
結果表明新的戰車砲表現良好,但是如果要進行實戰操作,T1的砲塔必須重新設計。然而
陸軍表示與其改造T1,不如生產一種全新的戰車做為90mm砲的平台──也就是後來的M26
潘興。


http://imgur.com/xuobpFC
[圖]
 
T1E1裝上90mm T7戰車砲,攝於亞伯丁試驗場。注意車體機槍已經全數移除。

1944年,M6取得了第二個敗部復活的機會:為了突破某些要塞化的地段,美國陸軍需要一
台重火力重裝甲的戰車。技術人員建議把M6的車前機槍、駕駛觀測窗全部移除,並且焊上
額外的裝甲,讓車前裝甲相當於190mm垂直裝甲的水準;修改車體以適應更大型的砲塔,
並且在砲塔上安裝105mm T5E1戰車砲。第一份評估報告認為在90天之內可以完成15台重裝
版M6的改造工程,並且把另外5台留做殺肉零件車之用,8月又追加一份報告,建議把新的
M6改稱M6A2E1。陸軍對這個提案冷眼以對,特別是第一台樣車在亞伯丁試驗場測過之後更
是直接表明毫無興趣──因為M6A2E1的車重爆增,連40度的坡都爬不上去。最後M6A2E1只
生產了兩台,供測試T5E1主砲之用。剩下的T1/M6在1944年(設計出來的第四年)被認定設
計過時,不適合實戰而受命除役。


http://imgur.com/PBBcKaZ
[圖]
 
圖:M6A2E1,因為只是個火砲測試平台,沒打算上戰場,所以前裝甲沒有照原案強化。






二戰中期的發展──T29、T30、T34、T32


諾曼地登陸後,為了在器材面上有效對抗德軍的虎式/豹式戰車,美軍應對的方式是改良
、外購、研發多管齊下。一方面改良雪曼戰車的反裝甲能力,將原本提供步兵近接支援用
的75mm榴彈砲換為反裝甲能力較強的76mm M1A1戰車砲;並以驅逐戰車集團獵殺的方式對
付德軍重戰車;甚至考慮過向英國大量訂購雪曼螢火蟲。

而第一個足以有效對抗虎式的解答是M26潘興戰車。但是當面對的對手是虎王式,潘興在
裝甲與火力上的優勢隨即喪失。雖然美軍一度為了提振士氣而刻意將潘興改稱為重型戰車
,但是這種做法僅是治標而已。


「治本」的方式在1944年9月出爐,美軍下令製造四輛實驗車,其中兩台命名為T29,搭載
105mm T5E1主砲;另兩台命名為T30,搭載155mm T7主砲。
1945年1月,美軍決定採購1200輛T29;4月,原定的T29採購案數量下降到1152輛,同時陸
軍要求再生產四輛試驗車,其中一輛後來改搭載120mm T53主砲並改稱T34。由於時代因素
,T29最後並未進入量產,僅生產八輛試驗車,供技術研究之用。


T29/30開發時很注重與潘興的裝備共用性,例如T29的T80E3履帶就是潘興所使用T80E1履帶
的加寬版本(從23吋加寬到28吋),車體前裝甲的設計、厚度也很類似,但是T29/30的前裝
甲傾斜角度比潘興更斜(54度),因而提升了等效防禦厚度。


http://imgur.com/cN3jrfm
[圖]
 
T29的第一台原型車,1947年10月攝於亞伯丁試驗場。從照片中可以明顯看出履帶分
為兩截,外側五吋是為了增寬履帶而追加的。

組員配置部分,T29的車體前部左側是駕駛位,右側是副駕駛兼任車體機槍手。砲塔內部
四人,砲手位於右前方,其後是兩個裝填手,砲的左右各一人;車長坐在砲塔最後方。

http://imgur.com/jY4MQvA
T29組員配置圖

T29的引擎是福特GAC 12缸液冷引擎,2800轉時的輸出是770馬力。主砲則是T5E1
105mm L/65,砲總成重約2940公斤,射速每分鐘6發,安裝於T123砲架上。可使用的彈種
有T32 APBC-T、T29E3  HVAP-T(APCR-T)、T30E1  HE, APBC T32在1000碼距離上對30度
傾斜鋼板的貫穿能力是135mm,因為砲塔內部空間考量而採用彈/藥分裝式。

T29之後進行了許多研究、改良與試驗。其中一號車後來安裝了艾利森的V-1710-E32引擎
(車體還因為新引擎必須拉長五公分左右),改稱T29E1;二號車搭載新的T5砲塔,結合麻省
理工學院開發的新液壓砲塔驅動系統與T123E2砲架(駐退缸的位置有改變),改稱T29E2,三
號車到七號車都安裝了這型新式砲架;八號車則安裝了由車長操作的T31E1測距儀與其他觀
瞄系統以實驗能不能用T29進行非直瞄射擊,改稱T29E3。


http://imgur.com/snT4QHK
[圖]
 
T29E3,主砲仍是T5E1,而不是其他T29上安裝的T5E2。


  
T30的車體和T29大同小異,T30的車體後部為了安裝大陸(Continental) AV-1790-3氣冷引
擎而略做修改,這顆引擎在2800轉時的輸出功率是810馬力。砲塔也與T29很類似,只是把
T5E1主砲換為安裝於T124砲架上的155mm T7 / L40主砲,同軸機槍由兩挺12.7mm減為一挺


T7主砲全重約2385公斤,彈藥採取分裝式 。它的砲口初速度比T5E1低(690m/s,T5E1是900
m/s),但是155mm的口徑揭示其破壞力十足的事實──一顆砲彈全重61公斤,藥莢重18公斤
,彈頭重43公斤,內含36公斤炸藥,足以擊毀或癱瘓任何戰車。但是這麼大的口徑也限制
了攜帶彈藥數和開火速率,T30只能攜帶34組彈藥,最高射速每分鐘2發,同時把彈頭放進
砲膛對裝填手來說也是可怕的重體力勞動。

為了加快開火速率與減少裝填手的負擔,1947年7月陸軍下令在其中一台試驗車上安裝送彈
裝置、彈殼自動拋棄裝置和輔助的主砲俯仰裝置,這個系統會在主砲開火後把砲身放平,
與送彈導軌切齊;空彈殼會從砲塔後部的拋殼窗扔出車外;新的彈頭和藥莢裝上導軌之後
會由送彈器自動送入砲膛並且閉鎖砲閂,最後主砲會自動回到原本的角度。此外,改良型
T30的車長塔高度提高以改善車長的視野。改良後的T30改稱T30E1,主砲則改稱T7E1。



http://imgur.com/7DGaXTC
[圖]
 
T30E1線圖,注意車長塔的高度


進入T34前先扯個題外話,在二戰前後的戰車發展史上,當設計者需要更強的穿甲能力時
,有四種方法很常用:1. 去找門野戰砲來,塞到砲塔裡面,例如IS-2;2.去找門艦砲來
,塞到砲塔裡面,例如IS-7;3.去找門高射砲來,塞到砲塔裡面,例如虎式、T-34/85;
4.去找門反戰車砲來,塞到砲塔裡面,例如螢火蟲。


T34屬於第三種。為了進一步增強反裝甲能力,1945年初開發人員把腦筋動到120mm高射砲
上面(Hunnicutt並未明確寫出型號,我推測是M1高射砲),將其重新修改為戰車砲規格,
改稱T53,並且在5月間將這門砲安裝於T30的車體上(已經換裝大陸公司的AV-1790-3引擎)
,改稱T34,46年的第二道命令則要求將兩台T30修改為T34規格。


T53的砲管長度是7.2公尺(60倍徑),全重3360公斤,採用分裝式彈藥。使用APBC彈
時砲口初速度是945 m/s,高於T5E1(900 m/s)和T7(690 m/s),1000碼距離上對30度傾斜
鋼板的貫穿能力是198mm,若換用HVAP更高達381mm,射速每分鐘5發,車內可攜帶34發砲
彈。從數據上可以看出,T53的性能相當優越,但是有兩個問題尚待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這門砲相當重,甚至比T30原定安裝的T7主砲多出近一噸的重量(後者僅
重2390公斤),為了平衡起見,必須在砲塔後部額外焊上一塊100mm厚的配重鋼板,這也成
為辨識T34時的一個明顯特徵。


http://imgur.com/9D23MVW
[圖]
 
圖:T34的砲塔後部,右上圖中固定主砲的裝置稱為行軍鎖/砲鎖(travel lock),用途是
長途運輸、行駛時固定主砲,以免主砲的控制機構因顛簸而加速磨損。

第二個問題更加麻煩,T53主砲發射時會有部分高壓燃氣在砲閂開啟時隨著彈殼灌進砲塔
,這些氣體除了溫度超高外,還含有一氧化碳和沒燒乾淨的火藥殘渣,和砲塔內空氣混合
可能導致瞬燃。在諾克斯堡試驗時,有兩個倒楣鬼被砲閂開啟時的高溫氣體燙傷得送醫,
在亞伯丁測試場則有另外幾個人被燒了頭髮眉毛。為了解決這問題,開發人員原先在砲上
附加一個壓縮空氣噴出裝置用以清潔砲管,但是這個裝置很容易故障;第二個解決方案則
是在砲管末端外附加一個圓柱狀的排煙器;砲彈擊發時這個裝置會收集一部分的高壓燃氣
,當砲彈飛出砲口,砲管內壓力下降時,排煙器內的高壓氣體會噴出將砲管內的殘渣吹掉
,之後砲閂才會開啟。

T34的總產量兩台這點較沒有疑問,問題在於這兩台車是從哪裡改來的。依照前述的命令
,應該是把T30的兩台原型車改造為T34規格,但是Hunnicutt在之前敘述T29時有提及一台
T29試驗車奉命改造為T34,且在47年時仍有一台T30改裝為T30E1,所以我讀到的另一個說
法──兩台T34的前身是一台T29和一台T30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


如果說T29/T30/T34是姊妹車關係,T32和其他美軍重戰車的血緣關係相對薄弱得多。T32
的起源和M4A3E2巨無霸雪曼有些關連:1944年12月,陸軍認為依照戰場上的教訓,重裝甲
戰車(例如M4A3E2)有其價值,因此要求軍備部門著手開發類似的戰車。軍備部門一方面將
潘興的裝甲提升並且更動驅動齒輪比以維持一定的速度,另一方面著手開發新型戰車。前
者的成果是T26E5「潘興巨無霸(或者用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譯法──「醬爆潘興」,砲塔正
面裝甲215mm,車體152mm)」,而後者就是T32。


T32在1945年1月提出四輛試驗車的生產要求,同年3月獲准。因為開發進度是在很高的優先
順序下進行,4月等比例大小的組裝模型已經完工。
T32的開發技術需求和T29非常類似:福特GAC引擎、加寬五吋的潘興履帶,主砲則選定之前
已經在T26E4超級潘興上實驗過的T15E2 90mm砲。這門砲採用分裝式彈藥,射速每分鐘4發
,攜帶54發彈藥,全重1550公斤,使用T43型APBC-T時對1000碼外30度傾斜鋼板的侵徹力是
127mm,使用 T44型 HVAP-T則是227mm。

T32總共製造四台樣車,三四號車取消了副駕駛的車體機槍,並且修改駕駛潛望鏡的設計,
改稱T32E1。

http://imgur.com/0kX6DpB
[圖]
 
圖:T32E1,因為沒有實車照片,這是模型。


與WOT的一些對照

T1/M6:
● T1沒有安裝過76mm M1A1主砲
● 無線電安裝於砲塔後部,因此無線電應該是由車長兼任,沒有獨立的無線電手。遊戲
  中的無線電手對應到的是副駕駛(兼車體機槍手)
● 承上,只有指揮戰車才會在車體右方安裝SCR 506無線電
● 90mm主砲安裝於T1E1上,而非M6上。T1E1改名為M6A2的提案並沒有通過。


T29:
● 和上面一樣,無線電手應該是副駕駛兼機槍手。
● 遊戲中白板履帶T84E1(23吋寬),沒有查到安裝於T29上的相關紀錄。
● 砲塔的名稱其實是砲架的名稱
● 遊戲中原裝砲塔的T29是T29/T29E1/T29E2,換過砲塔之後則類似T29E3。
● 以裝備共用性來看,潘興的主砲90mm M3安裝於T29上應該是可能的,而M1A1物理上也
  可以安裝上去,但是以開發史的角度來看,T29打算對抗的對象是虎王式,不可能幫
  T29安裝這兩門威力不足的主砲,尤其是M1A1。

● 史實的三顆引擎(福特GAZ/艾利森V1710-V32/大陸AV-1790-3)出力在同轉速下分別是
  770/870/810馬力,遊戲中則是720/760/800。就史實上來看,艾利森引擎的出力是

  最強的,但是因為它原本是空用引擎,因此優先提供給陸海軍航空隊使用。這樣的馬

  力設定可能是配合後續的戰車發展史上大陸引擎的主導地位。
● 承上,其實想塞後兩顆引擎進去必須修改車體,不過這個部分就無視過去。總不會有
  人想在研發引擎前先研發新車體吧?

T30:
● 組員配置同上。
● 沒查到T7主砲發射穿甲彈的穿甲能力,但是按照發展史推測應該低於T53主砲。遊戲中
  則是為了車階需求而把T7的穿甲力拉到比T53還高。
● 射速大buff,155砲的史實射速和遊戲中FV 215b(183)同一個等級。

T32
● 多了一個組員,史實只有5個人,多的那個人是為了105砲而硬塞進去的裝填手2號。
● 車體能否安裝艾利森和大陸的引擎先打個問號。
● 砲塔環直徑69吋,T29/30/34則是80吋,安裝105mm T5E1的可能性待考。
● 就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似乎應該開放潘興平轉T32。

T34:
● 組員配置同T29
● 主砲、無線電和引擎型號最後的「A1」沒有看到相關記錄,可能只是為了把金幣車和
  普通戰車的零件錯開而加的編號
● HVAP(APCR)的穿甲能力因應遊戲需求大幅調降。



總體來講,美國重坦線無論在7.2之前或之後都一定的尊重了歷史原貌。主要的差異在於
7.2之前以T30做為最後一台戰車,標誌的是到二戰末為止的重戰車發展;7.2之後則以
T110E5結尾,代表科技樹延伸到戰後的重戰車發展史。把T32這個「異類」放到一旁,
7.2前的科技樹在血統上保持較高的一致性,7.2之後的排序方式則是忽略血統因素,單純
以發展的時代順序作為分階的依據,但是對於注重歷史的玩家而言,很可惜的是7.2改版
把T30放到TD線去,讓美國砲塔TD線成為公認架空成分最高的一條科技樹。





簡寫:
HE=High Explosive,高爆彈
APCR=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含芯穿甲彈
HVAP=Hyper-Velocity Armor Piercing,超高速穿甲彈,美軍對APCR的稱呼
APBC=Armor Piercing Ballistic Capped,風帽穿甲彈
APCBC= Armor 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ped,被帽風帽穿甲彈
-T=Tracer,曳光
可參考此網頁http://www.flamesofwar.com/hobby.aspx?art_id=836
Anti-tank Ammunition
British Tank rounds left to right 2pdr 6pdr APDS 75mm Sherman 17pdr APDS 77mm Comet 3 and 95mm CS Anti-tank Ammunition – wha ...
 



參考資料
Robert. P. Hunnicutt “Firepowe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Heavy Tank”
David Fletcher “Sherman Firefly”


預告:美國重戰車發展史(二):M103、T110、T57/58。

--
30 second countdown, someone types the master plan:
"All the noobs rush the hill and the rest def"
random guy: "What is def ?"
"You, rush the hill..."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5.123.188
※ 編輯: hsinhanchu      來自: 114.35.123.188       (04/24 21:50)
abc12812    :推~1F 04/24 21:50
hsin3841    :二樓推2F 04/24 22:08
Devarena    :3F 04/24 22:09
mimicsolemn :推一個,很喜歡看這類文章4F 04/24 22:16
Pegasus99   :推 好有趣的演進史5F 04/24 22:17
Pegasus99   :看到T29長出耳朵來莫名的親切=w=
Xxtreme     :M48,M60,M1嘞(敲碗)T11,T12,T13?7F 04/24 22:29
condition0  :推8F 04/24 22:30
g3sg1       :T1HT弄得像個機槍刺蝟一樣 M2MT也是  美國傳統?9F 04/24 22:37
Pegasus99   :最初的創意坦克都是這樣的10F 04/24 22:43
Pegasus99   :後來才發展出一門主炮的概念
Pegasus99   :畢竟原本都是拿來對付步兵 炮多不用強
stonecoldii :推!!  就像wow要看劇情才好玩一樣!!13F 04/24 22:51
feather7124 :推!14F 04/24 23:32
shisa       :研究文推推!!15F 04/24 23:56
ThunderBlade:很適合擔任雷電這一類捲軸射擊遊戲的中頭目 XD16F 04/25 00:06
beiowolf0615:有看有推17F 04/25 00:11
molukino    :推18F 04/25 00:14
suregg      :歷史研究文推推! 看到適合當中頭目那句我忍不住笑了19F 04/25 00:24
andyeva     :長知識推20F 04/25 00:25
kim03191230 :玩WOT長知識21F 04/25 00:35
batterykugua:T32這異類遊戲給我塞6個人 ˋˊ22F 04/25 00:39
kingsmill   :推!長知識了23F 04/25 01:51
※ 編輯: hsinhanchu      來自: 114.35.123.188       (04/25 02:34)
doomhammer  :T29原來是找虎王當對手,VK3601H我對不起你好幾場看到24F 04/25 03:02
doomhammer  :T29/T34都衝上去塞一砲ˊˋ,現在我會閃了...
cklppt      :推知識文 還有卷軸射擊遊戲中頭目XDD26F 04/25 06:36
lovesoaper  :長知識推~27F 04/25 09:17
faratia     :不過遊戲裡面的M6A2E1前裝甲有強化歐,硬梆梆28F 04/25 09:43

--
※ 看板: FW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29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p Flycatcher 說瞎!
1樓 時間: 2013-04-25 13:23:17 (台灣)
  04-25 13:23 TW
長知識推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