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yhvhyod.bb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9-02-19 12:22:37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yhvhyod (四宅公子)
標題 Re: [問卦] 沒有兩次大戰 美國還能大國崛起嗎?
時間 Tue Feb 19 09:34:11 2019





※ 引述《abc12812 ()》之銘言
: 大家都知道
: 美國是因為撿了歐洲內鬥的便宜
: 英國德國俄國三強各自廝殺
: 美國在旁邊休養生息
: 這才在戰後成為第一強國
: 如果少了兩次大戰
: 美國是不是等級頂多跟巴西 印度一樣
: 變成土地很大但沒啥科技的普通國家?
: 有無相關八卦?

補充一下細節:

[獨自一人 全力向前]

https://i.imgur.com/MbqATZI.jpg
[圖]
 

https://i.imgur.com/V5p9iBV.jpg
[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661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英德在一戰耗盡歐洲資源,卻成就了唯一勝利者美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圖]
戰爭中,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在決戰前夕其實都是強弩之末了,資金、戰士都耗費得差不多了。誰能拿出最後一個美元,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標籤: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 陳雨露, 楊棟, 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 關稅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 貸款 ...

 

英德在一戰耗盡歐洲資源,卻成就了唯一勝利者美國

文:陳雨露、楊棟

催生德意志帝國的工商業措施
如果說美國經濟成功源於新大陸居民追求財富的夢想,德意志經濟成功則更多歸功於普
魯士的地緣競爭,這是歐洲大陸試錯過程中另一個成功的典範。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們始終沒有提到德國。

當法蘭克卡洛林王朝(The Carolingian dynasty)跟北歐海盜拚死拚活的時候,東部五
個大領主趁機解雇了國王,十一至十八世紀,現在的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等歐洲腹地
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直到十八世紀末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還只有一百多個小邦,壓根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
家。


這些小邦中有一個普魯士公國(Duchy of Prussia),拿破崙讓普魯士丟失了一半以上
的領地和人口。在超強外部壓力下,普魯士出現了憂患意識,人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
拯救民族的命運?


關稅同盟、修築鐵路、統一貨幣,催生德意志帝國
一八二○年普魯士通過《教育法草案》,從此,上學跟當兵一樣,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一八七○年普魯士的小學教育普及率達到九七%,這絕對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字。

必須以精神的力量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因為窮才要辦教育,我沒聽說哪個國家因為辦
教育亡國。 ——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憑藉優秀的人力資本,普魯士很快就讓世界刮目相看:普魯士誕生了人類第一個科學實
驗室、第一本科技刊物和第一個研究所;弱小的領主為社會科學提供了寬鬆的研究環境
,也孕育了包括馬克思、黑格爾和費希特(Johann Fichte)在內的社會科學領域的頂級
大師。


一八三四年,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北部小邦取消了彼此關稅(以奧地利為首的南部小邦拒
絕加入)。


一八三五年德意志北部第一條鐵路開通,一八三九年關稅同盟境內鐵路總長度已經超過
法國,統一的德意志即將出現在歐洲大陸。

如果說鐵路是德意志的血脈,血管裡流淌的則是德國銀行的資金。

關稅同盟成立之前聯邦境內大概有七十多種貨幣,貿易發展急切需要統一貨幣。修築鐵
路增強了這種需要,一八三七年七月關稅聯盟達成協議,以現有普魯士塔勒(Thaler)
為基礎建立「科隆馬克制」,一馬克等於十四普魯士塔勒。


一八六八年,普魯士關稅同盟在第四屆聯合會上廢除了科隆馬克,決定逐步取代銀幣制
度,一八七一年開始實行馬克制度,銀行以金錠作為發行準備。一八七一年一月十八日
包括普魯士在內的二十二個邦和三個自由城市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由普魯士國王出任
帝國國王。



一八七三年,在普魯士國王操縱下,德國聯邦議會通過法案,組建帝國銀行(Reichsba
nk),統一馬克幣值,由三十二家銀行在各邦發行馬克紙幣。

馬克誕生,標誌著在經濟上德國也最終實現了統一。一八九三至一九一三年間,德國電
氣工業總產值增加了二十八倍;一九一三年,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主
體,奠定了新一代歐洲大陸霸主地位。


引進染料工業,並保持與鄰國的競爭優勢
此時,英國正在享受全世界的殖民地帶來的豐厚利潤,原有的工業體系足以支撐國內政
治、經濟和軍事需要,自然也就放棄了試錯過程,終於形成了路徑依賴,走入荷蘭、西
班牙等第一代世界強國的宿命。


最離譜的,英國是化學學科發源地,卻把化學工業拱手讓給了德國。英國皇家研究員珀
金(William Perkin)一八五六年發明合成染料,英國企業家對此卻沒有什麼興趣,因
為他們可以從殖民地弄來天然染料。


珀金的老師霍夫曼(August Hofmann)把這個發明帶到德國,形成了德國染料化工行業
,到一九○○年,全世界八○%的染料都產自德國。

如果說美國經濟成功源於新大陸居民追求財富的夢想,德意志經濟成功則更多歸功於普
魯士的地緣競爭,這是歐洲大陸試錯過程中另一個成功的典範。

面對強大的法國、虎視眈眈的奧地利,即使普魯士國王再專制,也得考慮自己的經濟實
力是否可以抗衡兩個身邊宿敵。只有經濟實力超越對方,起碼不能弱於對方,才能生存
下去。


普魯士人確實不能制約專制,但是周邊的敵人可以,無數小邦又給德國留出了巨大的試
錯空間。

所以,在普魯士我們看到了新聞自由、教育發展、修建鐵路,乃至實行社會醫療保險、
養老保險……

這些未必是專制者的初衷,但他們沒有選擇。

國家命運向來是條單行線:強盛或亡國,只能二選一。

可怕的是,自古以來,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普魯士人則始終自認為
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容克貴族無時無刻不夢想著恢復古羅馬的光榮。

偉大的勝利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危險。

戰爭背後的資金流向
威爾遜總統表態:「政府債券與商品購銷借貸之間有明確的區別,前者是在公開市場上
出售給投資者,後者是一國政府與美國商人之間的貿易債務……與交戰國貿易是正確的
。」總統表態等於承認協約國借貸合法:金融機構可以對交戰國融資,但不准以國家名
義。掩耳盜鈴而已!


前幾年有本暢銷書說,是歐洲金融大鱷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麼說,也沒錯。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德兩國的金融實力之戰,耗盡了歐洲的經濟資源,卻成就了唯一的
勝利者——美國。

還沒有調兵遣將,參戰國就在金融上出招,試圖摧毀對方經濟。

編預算、徵稅、發行公債,德國政府向人民籌軍費
一九一四年七月底,英格蘭銀行先下手為強,將貼現率從三%提高到一○%,吸引資金
回流英倫諸島。柏林當時還沒有統一的貼現中心,資金立刻出現了恐慌,德國帝國銀行
出現擠兌現象,一個月存款減少了二○%。


德國銀行的處理方式簡單而粗暴:馬克與黃金脫鉤,停止兌付黃金;三個月國債納入貨
幣體系。

這基本相當於增發貨幣,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擇。金本位時代宣布與黃金脫鉤,就等於
斷送了自己的貸款途徑。

德國可沒有考慮這麼多,老子就是要打。

塞拉耶佛事件 [1] 後,機會終於來了!八月二日德國出兵盧森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要錢的!

理論上,一個國家支付戰爭費用的方式是徵稅;實際上,最好的戰爭籌資方式是貸款(
外債)。

第一,徵稅或內債會降低國民支援度,而且速度太慢。

第二,勝利後,債務完全可以轉嫁給戰敗國。

比如,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就賠了日本許多錢,其中絕大部分都
是日本欠中國的債務,等於日本用中國的錢在打中國。

先打了再說,管他背後大浪滔天。

德國的選擇,是對內借款。

因為,德國人很實在(嚴謹),戰端肇始,不指望找倫敦融資;而最大的中立國美國卻
一直糊弄大家說自己要中立。

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威爾遜總統要求美國在戰爭中嚴守中立地位,「美國必須保持中
立,名副其實;必須抑制我們的私人感情,以及一切可能被視為偏袒交戰一方的交往;
必須公正不阿,言行一致」。


況且,德國人有自己的打算,他們覺得自己一定會贏得勝利,只要每年稅收足以償付內
債利息,將來戰勝,賠款就是淨利潤。

他們在戰爭前竟然做了預算,估計戰爭的費用約為七百億馬克。當時,德國財政部長對
此充滿信心,只是,德國人恐怕不會想到,一九二○年戰爭結束後,德國公債總額為兩
千兩百億馬克。


根據以上判斷,德國制訂了自己的作戰方案「史里芬計畫」 [2]。這個作戰方案與二戰
中的「閃電戰」如出一轍:利用高速機械化部隊在六個星期內擊潰法國,然後移軍東進
,進攻俄國。

英法向美借錢購買其穀物,以獲得美財團的金援
從資本運作的角度講,這麼做也不是不可以。

問題是,協約國不這麼認為。

英法美本是同種同源,算是老鄉。有時候,老鄉騙老鄉還是比較方便的。

老鄉認為,從美國財政部取得支持暫時不太可能了,變通的方法是向財團借貸,比如摩
根財團。

第一個衝向摩根財團的,是法國。

一九一四年八月,法國向摩根財團求助,要求貸款一億美元,而且交給摩根財團價值六
百萬美元的黃金。

白銀戰士布萊恩第一個跳了出來:反對!

八月十日,布萊恩主導國會立法禁止私有機構向交戰國貸款,「籌集對外貸款的美國銀
行家會十分願意透過報紙運用他們的影響力來支持獲得貸款的國家的利益,而這些影響
將會使我們維持中立變得更加艱難」。


堅持就是勝利,法國又轉向花旗銀行,而且玩起了花樣。

法國駐美大使會晤了白銀戰士布萊恩,除了表達對白銀戰士的敬意,法國大使還說明:
法國貸款只是普通意義的銀行信貸(credit),不是國家借債(loan)。

很多人說,這是法國人在玩文字遊戲,依靠credit和loan的字面差異獲得了貸款,並糊
弄布萊恩放棄自己的立場。

這麼說的人,大概還沒睡醒。

文字遊戲天天有人玩,想讓一個政客放棄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場,絕無可能。最終逼迫布
萊恩放棄的,還是利益。

一九一四年,美國出口還要靠農產品支撐,七月德國還從新大陸進口了兩百六十萬蒲式
耳小麥,八月份卻一個麥粒也沒進口。威爾遜總統也被棉農逼得無路可走,不得不號召
全國人民每人買一包棉花,據說威爾遜總統就帶頭買了一包。


一九一四年,英軍控制著北大西洋,我不買,您也別想賣給同盟國。白銀戰士向來代表
農場主利益,協約國購買農產品是要脅布萊恩最好的藉口。

不賣給同盟國,那您就賣給我吧,法國承諾白銀戰士,這筆借款的用途將全部用於購買
美國商品,比如糧食(農產品)。

白銀戰士:理想!又是我出賣你啊!

財團期望融資給交戰國,促使美政府中立態度有所轉變
十月二十三日,花旗銀行副總裁公開表態:「國際關係中,今後三、四個月是美國金融
業的關鍵時刻,如果我們允許協約國到其他國家購買,我們將在我們最需要和最佳的時
機忽視了我們的貿易。」


言下之意,這生意我們不做,有人會做,最後吃虧的還是美利堅合眾國。

接下來威爾遜總統表態:「政府債券與商品購銷借貸之間有明確的區別,前者是在公開
市場上出售給投資者,後者是一國政府與美國商人之間的貿易債務……與交戰國貿易是
正確的。」


總統表態等於承認協約國借貸合法:金融機構可以對交戰國融資,但不准以國家名義。
掩耳盜鈴而已!

繼獲得花旗銀行一千萬美元信貸後,法國政府在一九一五年三月獲得了摩根財團五千萬
信貸額度。

一九一五年七月,摩根財團同時為俄國提供了四.七五億美元貸款,用於採購美國軍需
物資。

一九一五年十月,摩根財團又為英法兩國提供了五億美元貸款,但規定這些資金只能用
於採購美國物資。

一九一七年,美國授信給協約國的信貸總額已達二十三億美元,《泰晤士報》估計,協
約國幾乎一半的戰爭費用來自借貸,最大的債主是紐約金融市場。

若借錢的交戰國無力償債,美國的經濟將被拖垮
與之相比,德國僅僅獲得了兩千七百萬美元。

英國在不斷向美國貸款的同時,在德國海外貿易航線上設置了很多水雷,就連從美國運
往歐洲中立國的非禁品,特別是運往義大利和荷蘭的糧食亦遭截獲。

英國的解釋是,這些物品有可能運往德國。

美國與德奧的直接貿易從一九一四年的一.七億美元下降到一九一六年的一百一十五萬
美元,看著大批美國物資,德國只能望洋興嘆。

更為缺德的是,美國不但向協約國貸款,而且禁止德國搞潛艇戰,一九一五年美國國務
院照會德國大使:「德國政府若非立即宣布放棄其現時對客輪及商船所採取之襲擊手段
,則美國政府除斷絕與德國政府之外交關係外,別無他途。」


此時的德國,兵力已經捉襟見肘,當然不願意與美國決裂。

結果是,德國作出「沙塞克斯保證」,宣布停止潛艇戰,當然,也斷掉了自己最後的勝
利希望。

德國的示好,並未換來美國的回心轉意。

摩根財團更加肆無忌憚,一九一六年開始在美國本土承銷協約國國債。一年時間,摩根
財團為英國在本土發行四筆價值總計九.五億美元債券。

然而,一九一六年後協約國支付能力越來越弱,整個歐洲黃金已經不足三十五億美元。
如果協約國找不到一種方法支付對美國人的欠款,那麼只能停止購買。

如果是這樣,那美國只能是貿易縮減,生產則按級數大幅萎縮,接下來就是市場低迷、
公司倒閉、金融衰敗、資本過剩、失業率高……

德國慫恿墨西哥攻打美國,美國加入戰局迅速擊敗德國
為了借款,美國政府的態度有了實質性的轉變。

代表和平勢力的白銀戰士布萊恩被排除出威爾遜政府,國務卿蘭辛(Robert Lansing)
公開提出:「『借款不符合真正的中立精神』的原則,目前已不再適應形勢的需要了,
政府現在要做的就是想出一種兩全其美的做法,事實上鼓勵對交戰國的商業信貸。」


從一九一四年夏天到美國參戰的一九一七年四月以前,美國共向交戰雙方貸款二十一.
六億美元,其中二十一.二四億美元是流向協約國的,英國獲得十二.五億美元,法國
獲六.四億美元,俄國是一.○七億美元,日本是一.○二億美元,義大利也得到兩千
五百萬美元。同時,美國金融界還從交戰國回購了超過三十億美元的證券。


不管是為了錢,為了經濟,還是為了國人生命,美國都不可能站錯邊。

況且,德國對美政策也實在有點過火,明的不行就玩陰的,糊弄墨西哥對抗美國。一九
一七年三月一日,德國拍發給墨西哥的一封密電被公開:若美墨之間爆發戰爭,德國將
協助墨西哥取得美國南部領土。


當日,美國對德宣戰,歐洲局部戰爭升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最後敢挑釁美國,是有充分根據的:美國參戰的時候,陸軍只有十三萬四千五百四
十四人,國民衛隊也只有十二萬三千六百○五人,所以,德國才叫囂「倘若威爾遜要打
仗,就讓他打吧!讓他領教領教吧」。


沒有想到,威爾遜帶來的,不僅僅是士兵、戰艦,還有對協約國無條件的一百億美元貸
款。

戰爭中,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在決戰前夕其實都是強弩之末了,資金、戰士都耗費
得差不多了。

誰能拿出最後一個美元,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憑藉世界第一的生產能力,美國迅速成立了一支海空軍,戰爭結束時美國共有三百八十
三艘艦艇在海軍服役,到一九一八年底共生產三千兩百二十七架飛機。

這些力量投入到本已廝殺三年的歐洲戰場,同盟國軍事力量遭到了空前挑戰。美軍參戰
僅半年,德國的潛艇優勢就被打破,當年十一月協約國僅損失了二十八萬噸排水量軍艦
,而四月這個數字是八百八十萬噸(不含美國)。


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協約國和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簽署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
正式結束。

註解
[1] 塞拉耶佛事件(Sarajevo Incident),西元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王
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前往巴爾幹半島的塞拉耶佛,參加塞爾維亞的國慶日慶典,結果被隸
屬於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成員槍殺。這次事件後,由於塞爾維亞拒絕合作,
同年七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 「史里芬計畫」(Schlieffen Plan),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佛列.史里芬(A
lfred von Schlieffen,1833~1913)擔任總參謀長期間,由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
作戰方法。

相關書摘 跔m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美國從來沒有國家發展戰略,「創新」是唯一
途徑

----
Sent from BePT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164.140
※ 文章代碼(AID): #1SQrqMC2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0540054.A.302.html
yhvhyod:轉錄至看板 Warfare                                      02/19 09:39
bighorse0: 好長1F 02/19 09:48
AGIknight: 太國看重金融了  重點還是工業化2F 02/19 09:51
AGIknight: 美國的全盛期百條航母跟超快下水餃的恐怖實力是工業撐
AGIknight: 起來的,不是金融
hw1: 感覺最後面才是重點啊 是美國開掛短時間內建立龐大海軍5F 02/19 10:00
send99555: 畢竟錢灑了一堆 死都要打贏拿回來啊6F 02/19 10:52

--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2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884 
作者 yhvhyod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p zoohoods, klin1 說瞎!
1樓 時間: 2019-02-19 13:10:53 (台灣)
  02-19 13:10 TW
ww2之前美國還是自己玩自己的阿    鄰國還是沒一個能打的 爽爽點科技樹存黃金
反而是歐亞大陸的各國自己邊境時不時的你戲哩誇三小  自己的內耗自己來  
不然德國當時可是把歐洲全部打到叫爸爸  日本也打到亞洲吃8成 
內耗過度不管哪一國本來就不可能打的過美國  戰後更不用說
2樓 時間: 2019-02-19 14:09:10 (台灣)
     (編輯過) TW
這作者用詞遣字都是中國的視角
看到英美法都是老鄉我就看不下去了!
事實上英德皇室的關係有心去了解就知道根本胡扯這篇轉貼來的文章不用當真。
4樓 時間: 2019-02-19 23:38:44 (台灣)
  02-19 23:38 TW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