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bb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2-08-12 21:51:41
看板 SAN
作者 colamonster (可樂怪)
標題 [心得] 淺論第一次第二次北伐
時間 Thu Aug  9 15:13:10 2012


這是之前在其他版上討論北伐時自己參看史料時整理出來的一些心得,
起因於兩條看似相矛盾的史料。

趙雲傳記載:
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 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
、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 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然而在諸葛亮傳裡,卻又有一條這樣的記載:
漢晉春秋曰:或勸亮更發兵者,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
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 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
;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 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
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以趙雲傳,趙雲鄧芝在劣勢下仍能「斂眾固守,不致大敗」來看,
此處的兵之「弱」應非指素質之弱,即並非因為趙雲的主要任務是疑兵,就只率一堆老弱
殘兵,
而是指數量之差距。那麼,這就跟漢晉春秋的「皆多於賊」有了衝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
從試圖解開這個矛盾開始,以下是作者對第一次北伐與第二次北伐的一些詮釋跟心得。
(主要是第一次北伐)

一、趙雲的疑兵到底吸到誰?

首先我們先看史料。在這邊蜀方跟魏方會又有一個有趣的矛盾之處:
蜀方的史料多是先寫諸葛亮聲言從斜谷取郿縣、曹魏方派曹真拒之、諸葛亮再率大軍從祁
山打開
但是魏方的史料,卻都寫諸葛亮出兵祁山、三郡叛應、關中響震,曹魏再派曹真往拒,
於是就有一個時間點上的問題:究竟是曹真率諸軍督關右、替下夏侯楙先,
還是諸葛亮出兵祁山、三郡響應先?
支持諸葛亮的人,通常都會以蜀書的記載為準,認為諸葛亮的疑兵之計成功,
騙到曹真,造成曹真把主力擺在箕谷道,諸葛亮稱虛取到祁山攻隴右,
造成沒有防備的隴右地區大為恐慌,三郡瞬時叛變....云云,
我個人也算個蜀妖,但我認為實際的情況應該是蜀書+魏書然後打個對折,
即趙雲的疑兵的確有吸引到曹魏的注意,但沒有使曹魏急迫到陣前換將、派出曹真出馬。
原因很簡單,首先,曹魏看不起蜀漢本來就已經不是第一天的事了。

當關羽在麥城授首,曹魏的輿論怎麼認為的?蜀漢完蛋啦,既是小國,名將又只有一個關
羽,
關羽掛了,大耳就永遠只能歸在西川山裡當山老鼠,永遠見不得天日啦,
只有一個劉曄認為劉備會出兵拼命,論點還不是擺在蜀漢的實力上,而是劉備的黑社會老
大個性使然,為了義氣,就是沒命也要拼,不然「於君臣之義不終」!
接著,當劉備悶死在白帝、小皇帝劉禪接班、南中相繼嘩變,曹魏輿論又是怎麼認為的?
蜀漢又完蛋啦,內憂外患、皇帝幼弱,丞相是誰?諸葛亮?聽說他後勤幹的不錯,
可是好像沒有建過甚麼奇功嘛?於是一堆曹魏大頭接連PO文,勸諸葛亮投降輸一半算了,
逼得諸葛亮也出來發一篇文,你們這些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給我聽清楚了,蜀漢還能再戰
十年,

正義在我們這一方,要戰就來啊!戰文是寫得很豪氣,但是曹魏顯然沒當一回事,
其實不只這兩齣,觀歷來曹魏眾人對蜀漢人物的評論(如趙戩評劉備入蜀),
似乎只有少數的英知之士才會對蜀漢有比較高的評價,其他人都是不先把劉備等人打個對
折就不夠潮似的,這裡頭有沒有揣摩曹操父子心意就不得而知,
不過歷來曹魏的輿論對蜀漢都是貶抑的,這長期以來就會造成一種錯覺的氛圍,
以為蜀漢真的就如他們口中說的那麼弱小。
再加上諸葛亮疑兵的主將人選選的很妙,他選趙雲,
趙雲是蜀漢的開國元老,但他一直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足以引起曹魏太大的興趣,
因此,當諸葛亮聲稱要派趙雲由斜谷道取郿時,曹魏應該是有關切,但關切程度並不高,
可能會認為蜀漢不過是打搶了就跑的騷擾戰,既如此夏侯楙的關右軍就足以應付。
事實上連長期對蜀的名將郭淮可能都這樣誤認了,當時他正在洛門同一堆天水官員視察,
一聽到諸葛亮出祁山,當下的反應是大吃一驚,「靠北,剉賽了!」火速奔回上邽,
丟下一堆不知所措的天水官員,只好作鳥獸散各奔生路,姜維就是這樣給諸葛亮撿到的。
而這個時候,曹魏才發現情況不對,急忙換下「性無武略」的夏侯楙,
以曹真督關右諸軍迎戰,為防萬一,曹睿又親率五萬大軍壓後。

二、趙雲的疑兵有多少人?

從這裡就要開始解決開頭說的那個矛盾了。趙雲到底是兵多於賊?還是兵弱敵疆?
我認為兩個都對。兩個都對的原因是,兩者是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
考慮到箕谷的位置離長安相當近,加上可以截斷往援隴右魏軍的後路,
我認為趙雲的任務並不只是疑兵,他還擔負起能夠在某種時機內可以成為突插魏軍側翼的
箭頭,
即可以視情況威脅魏軍側翼、截斷魏軍後路,甚至直襲長安,能變虛為實的奇兵。
既如此,趙雲的兵力不會太少也不會太多,少了無法擔任箭頭任務,多了失去身為疑兵的
效果,
數字不好估,但我認為應該有數萬人左右,算是一支偏師的規模。
一個可以側面支持這項說法的證據是,曹真在接掌關右防務後,
並不直接將主軍開往祁山迎戰諸葛亮,而是留在箕谷與趙雲對峙,
反派張郃去迎戰蜀軍本隊,足以顯示趙雲的威脅讓曹真並不能將其單純視為一支疑兵,
所以他不敢貿然的將主軍開出長安去迎戰諸葛亮。
當然曹真的著眼點仍是不凡,他知道不管如何趙雲這一路不會是主軍,
主軍是諸葛亮,趙雲的效用都要看諸葛亮的成敗而定,
所以他只要逼退諸葛亮,趙雲隊自然就會失去作用。
於是他派張郃去奪街亭,街亭是隴右三郡間的樞紐,一但此處被奪,諸葛亮首尾不能相顧

必得退軍。當然諸葛亮也不會忽視街亭的重要性,亦派了前鋒馬謖進駐。
然後發生的事大家都曉得了。

三、第一次北伐的敗因

當諸葛亮威震關中,三郡響應的時候,隴右五郡只有兩郡未叛,其一是隴西郡。
隴西太守游楚是個不拘小節的豪爽之士,當人心惶惶時,
他召集府吏,團結眾心,迎擊來犯的蜀軍,在城下,他對蜀軍這樣嗆聲:
「你們蜀人若能夠斷絕隴道,使政府軍無法東上救援,不出經月,隴西人民不戰自降。
如果做不到,你們這趟白費力氣而已。」蜀軍無法攻克,離去。
不久之前,人在洛陽宮殿裡的曹叡,在接到蜀軍北上、三郡叛離,群臣束手無策的戰報時

也做出這樣的英斷:「諸葛亮貪圖三郡,知進不知退,今趁此時,定能擊敗諸葛亮」。
這兩則記載其實突顯出蜀軍的一個問題。

基本上,我們很難判定第一次北伐蜀軍到底動員多少人了,
唯一有具體數字的記載是劉禪的詔書,大書二十萬人,但這很明顯的是鬼話,
蓋三國史上有明確數字記載的戰爭中,動員規模最大的是諸葛誕之亂,26萬對14萬,
如果把諸葛誕的軍隊也算入曹魏原本可動員的兵力數,那曹魏最大的動員量就是40萬,
則蜀漢至少要有曹魏一半的人口才能有20萬的兵力可用,而以蜀漢一州之力,哪有可能做
到這樣的動員量,二十萬大軍很明顯是胡吹亂蓋,騙敵騙己用的。
即使如此,將二十萬大軍打個對折,也有十萬大軍,這大概是蜀漢最樂觀估記下可動員的
最大兵力,(事實上我認為很可能少於十萬)
考慮到第一次北伐前夕,與孫吳關係修好已經年,加之曹休正肆虐淮南,孫吳也無暇西顧

南中已平、軍資豐饒,此時的蜀漢是比較有可能無後顧之憂、做大規模動員的
但,即使是這樣最大規模動員、近十萬的大軍,
一但順利的佔下了三郡,卻出現了備多力分、兵力過於分散的問題。

回頭看看史料,為什麼游楚很有把握的認為蜀漢作不到「斷隴經月」?
隴右明明是曹魏防備稀薄的地區,為什麼蜀軍反而吃不下寡兵駐守的隴西?
為什麼連人在皇宮裡的曹叡都可以斷定諸葛亮吃三郡,貪多嚼不爛,必能擊破?
這就突顯出一個很明顯、連敵方曹魏都知道的問題:蜀漢作不到同時與魏軍決戰又能消化
隴右佔領區。
對佔領區的撫剿、駐守,物資、人力的搬遷,這些都用去諸葛亮大部分的兵力,
而且不要忘記諸葛亮還有一支偏軍要擺在箕谷吸引魏軍,
諸葛亮不會剩下太多的兵力去迎戰由長安前來的魏軍。
即使如此,也許是初期太過順利的戰況,讓諸葛亮產生了非常樂觀的戰況估計,
面對這樣一個局面他卻興起了培養新人的念頭,讓生手馬謖去迎戰曹魏軍。

其實諸葛亮一直很想在蜀漢軍中安插自己的人馬,
他早先的作法是吸收既有的荊州派系,如安插向寵典禁軍,奪取中軍權,
以及讓魏延領丞相司馬,納入自己的丞相府體系(事實上我覺得這個人事是說諸葛不重用
魏延最好的反例)不過說到底這些人並不是他自己培養出來的嫡系人馬,他不見得完全放

所以馬謖的培養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馬謖能成功,
他在蜀漢軍中就有了真正的自己的嫡系人馬,對掌握軍隊很有幫助。
我想他任命馬謖時,腦中應該會浮現高祖拜韓信為帥,或是先帝封魏延為漢中太守的場景
吧。

演義把馬謖寫的非常自傲而狂妄,但從馬謖一案有不少將軍被牽連來看,
領兵生手馬謖應該不是自己一人做的決策,而是問過諸將意見的結果,
綜合史料的說法,馬謖的敗因是「舉措煩擾、不下據城、捨水上山」,
而被張郃斷絕水道,不得以反守為攻,由主動變被動,因以致敗。

為什麼馬謖等人會做這種決策呢?
山通常是比城更容易防守的天然要塞,三國史上不乏許多難攻易守的高山峻嶺,
如陳蘭梅成守天柱山、夏侯淵守定軍山,皆是以山為要塞而不據城,
後來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對諸葛亮,也是沿山固守,竟然守到諸葛亮連想交戰都無從下手的
地步。
而且據城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要道,不使敵人經過,
在山上一樣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只要道路沿山經過,從山上往下放箭打滾木落石,
敵人照樣不得通過,同樣可以控制街道。
而由馬謖不在平地當道築城禦敵,而選擇上山固守,事實上透露出一個訊息:
他並沒有把握能在平地阻擋張郃,所以採取更安全的選擇,即倚山防守。
再考慮到之前所說,諸葛亮已經分散了大量的兵力,所以除了指揮官的經驗以外,
另一個更大的差距可能是雙方兵力的差距,這也使馬謖選擇能用少數兵力就能固守的山區

而觀接下來的發展,也可以推斷張郃軍的兵力確實優於馬謖軍,
所以他能夠圍山斷絕渠道,迫使馬謖突圍,而之後諸葛亮面對同樣是斂守山上的司馬懿,
卻做不到這一點,也是因為他的兵力並不夠能圍山圍困司馬懿之故。
所以事實上,馬謖等人是作了合理的判斷,但很遺憾的是合理的判斷往往不等於正確的判
斷。

而歸根究柢,最大的敗因還是蜀軍在三郡響應後為了平定三郡,
分散了太多的兵力去三郡,造成備多力分、無法以足夠的兵力抵擋長安方面的曹魏主力,
若馬謖能有相等的兵力去迎戰張郃,說不定他就不會選擇上山固守,就會有不同的展開。
通常針砭諸葛亮的北伐,最常聽到的聲音就是,諸葛亮應該畢其功一役,

採用魏延的奇策,一次決戰就給曹魏死,進而佔領長安以西;
但是根據我上面的分析即知,即使只是佔領三郡、蜀軍仍出現兵力過於分散的窘境,
何況是一邊佔領長安以西一邊與曹魏決戰?
假設以戰神魏延大大的異道會於潼關為例,蜀軍最大樂觀估計十萬人,
先分一萬人給魏延大大佔領潼關,接下來主軍出祁山、佔長安,一切順利,
涼州太偏遠的無政府地區姑且不管,平定隴右五郡,每一郡給個五千不過分吧?
這就去了三停多了,再來魏延大大據守潼關,萬人可保無夷,反正魏老爺說了算,
但魏老爺後背呢?魏軍會不會仿效馬超潼關故事,由蒲阪渡河、襲擊魏老爺後方?
是不是需要個一萬還五千人沿河防守?還有,漢中乍看是無虞了,

可是司馬宣王的荊州軍還在上庸哪,這一線要不要人防守?
其結果是,蜀漢的前線跟補給線都被拉長到極限,這種狀況下,
只要一個環節出錯,立馬就是連鎖性的毀滅,而且這時蜀漢全軍都還滯留長安一帶,
很可能想逃都逃不回來....這可不單單是魏延跟那萬人的事而已了,
老實說拿整個蜀漢的國運豪賭是沒啥兩樣的。而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後也很明顯的認識到
這一點
雖然他回來還是嘴硬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但是他自己心裡應該雪亮,
皆多於賊僅限於曹魏無備,大軍突出祁山,關中響震的那一剎那,
等到曹真軍就定位,而自己必須分兵平撫三郡的時候,就是兵弱敵疆的時候了。
皆多於賊只是一個藉口,事實上蜀漢也不可能再動員比第一次北伐更多的兵力,

因此更多的兵力並不是解答,解答是更精良的部隊跟將領,以及更謹慎小心的戰略計畫,

因此之後蜀軍有了無當飛軍,有了王平跟姜維:諸葛亮在這次戰爭中唯一的收穫,
自己嫡系拔擢的有能將領,以及更謹慎小心、步步為營的北伐戰略,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趕走郭淮、佔領武都、陰平即行收兵,
第四次、第五次北伐的目的都是分斷隴右,諸葛亮從一次即行佔領潼關以西的計劃,
修改為慢慢蠶食隴右地區,而也的確比第一、二次北伐收得了更好的成效。

第一、二次北伐是諸葛亮的撞牆期,是整個北伐打的比較灰頭土臉的例子,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諸葛亮這時對敵情的判明、收集非常不到家


這聽起來好像很怪,但以第二次北伐為例,
曹真早就知道他會從陳倉道出來、早就派郝昭在那築好城等他,
諸葛亮卻對此好像渾然無所覺,照樣傻傻的從陳倉道出來撞牆,
或有人說這是為了響應孫吳的石亭之戰,所作的掩護行動,

但是陳倉之戰比石亭之戰晚了兩個月不說,若單只是響應吳軍,使西軍無暇東下,
諸葛亮大可圍而不攻,甚至只在陳倉道口擺擺樣子,一樣能吸引魏軍西線部隊,
可是諸葛亮卻選擇了孫子兵法裡的最下策:硬攻,而事實也證明,的確是下策,
我認為這是諸葛亮一次失敗的奇襲計畫,他想趁曹魏石亭新敗之餘,

以奇兵急襲長安,但卻被陳倉城拖在半途,整個計畫因此流產。

第二次北伐後,諸葛亮就有了王牌部隊跟有能的年輕將領,
這些人在第三、四次北伐發光發熱,其中王平率無當飛軍抵擋張郃,
更是一舉洗刷了街亭之戰的恥辱,而諸葛亮謹慎而洗鍊,步步蠶食隴右的政策,
也使蜀漢一邊達到戰損平衡,一邊慢慢增加對曹魏的壓力,
而這時又適逢曹魏西線指揮官異動,極具作戰經驗的曹真謝世,
換上來的是跟諸葛亮當初同樣,有才能卻沒經驗的司馬懿,
於是立場反轉,司馬懿對諸葛亮完全討不到好處,只能仗著物資優勢打持久戰,勉強「勝
」過蜀軍;不過司馬懿終究比諸葛亮幸運的是,
司馬懿靠活的比諸葛亮長命超越了諸葛亮,諸葛亮卻無法進一步擴長自己的成就。
三國中後期的主要軍事領袖中,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算是三個相似、都由文職轉掌武事
的例子(陸遜可能比較不算),
其中最天生神力的是陸遜,僅僅是打過幾場山越、跟過呂蒙討伐關羽,
臨危受命初掌軍權就能上演「陸來瘋」,連敗兩個強勁對手(劉備跟曹休),
只是他生為江東大族的個性限制了他的成就,戰術上他可以詭奇多變,戰略上他卻打的比
諸葛亮還保守,最終只能因為簽了孫和三年兩千五百萬鎂的合約,被原老闆孫權放話抹黑
到死(誤)

而諸葛亮就像是一生也拿不到冠軍戒指的名人堂球員,他的軍事才能開花結果的比較晚,
但沒有司馬懿那樣的機運,可以拿從曹真那邊繳學費學來的經驗去更進一步擴展他的事業

而司馬懿從諸葛亮那邊繳學費來的經驗,日後就可以去用來虐公孫淵曹爽諸人。
這也是人生幸有不幸吧?

以上,多是胡思亂想得來的結論,
若有先進同好有更好的看法,或是本人文中有不甚精確或錯誤之處,
歡迎指摘討論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97.7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5:13)
AhUtopian:好文,合理的解釋了馬謖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決策1F 08/09 15:29
chordate:攻遊楚的隴西郡的應是三郡本有的郡兵,人數也不多2F 08/09 15:40
chordate:遊楚也不是肯定蜀軍做不到斷隴,而是說你們能做到斷隴
chordate:我們就投降,在這裡打只是浪費力氣.....
游楚說的是:卿若不能,空自疲敝爾,很明顯是針對「能不能斷隴」,
而不是「打不打隴西」,而他當然有自信說出這話蜀軍作不道,
不然他當初大可鼻子摸一摸投降算了

另外,蜀漢不太可能讓南安的新降之兵打頭陣進攻,蜀軍不一定信任他們
攻打隴西的應該還是以來自蜀漢的部隊為主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5:50)
chordate:若不能指的是斷隴,空自疲弊指的是打隴西5F 08/09 15:52
那當然也可以泛指整個第一次北伐蜀軍的行動都是空自疲弊,
如何非得單指打隴西? _A_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5:54)
Lyon9:精彩6F 08/09 15:54
chordate:不管哪種解釋,那就不能說遊楚肯定不能斷隴,對吧7F 08/09 15:55
chordate:因為你好像把空自疲弊解釋成為遊楚認為一定不能斷隴
chordate:原文看不太出來遊楚是這個意思
這個我覺得你是不是要連前後情境一起看一下呢?
游楚的抗戰決心從一開始就很堅決,他以寡兵不守城反而列陣迎擊,
對蜀軍嗆完這句話即鳴鼓進攻,這都顯示他鬥志非常高昂,沒有投降的打算,
換句話說,蜀軍能斷隴一個月在他認知裡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他對自己部屬說的話也是一樣,把魏軍會來救援放在最可能發生的選項
即使他不見得百分之百肯定蜀軍絕對做不到斷絕隴道(事情總有萬一)
蜀軍無法斷隴在他認知裡也是相對比較可能發生的事情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6:02)
chordate:另外新降之人也可能急著立功證明自己,讓他們打頭陣10F 08/09 15:58
chordate:也不一定不合理,就算忠誠度不高也沒有太大影響
三郡吏民大都是迫於形勢,不得已而降,
連諸葛亮一見大悅的姜維都沒有立馬被重用,何況這些郡兵?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6:04)
chordate:打隴西當頭陣砲灰也說不上重用吧?12F 08/09 16:15
chordate:歷史上常常驅使降兵在前,這應該沒那麼奇怪
即使如此,那也不會全由三郡降兵組成,必有蜀軍在內監督
而且,如果蜀軍需要立刻動用三郡為數不多的郡兵攻打別郡,
不就更說明了蜀軍兵力不足的情況嗎?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6:25)
chordate:這個可以有兩解,一個是你說的蜀漢真的兵力不足14F 08/09 16:28
chordate:二是諸葛亮也明白關鍵在於能不能斷隴
chordate:如果能斷隴,敵軍自然投降,何必多耗兵力攻打?
那放置PLAY就好,何必派兵? XD 隴西也不能對蜀漢造成威脅,
三郡兵也是兵,何必浪費力氣作沒意義的事?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6:32)
rssai:很棒的推論......17F 08/09 16:30
chordate:試看看,能由降兵早一步打下來很好18F 08/09 16:34
chordate:你不是也說了嗎,降兵忠誠度不高,那給他們打打看證明忠
chordate:誠,打輸了也沒影響,如果真的不能還可以消耗掉降兵
chordate:                       用
chordate:降兵也是要吃糧的,如果真的和魏軍在隴山打成持久戰
chordate:然後降兵又不拿來用,那降兵也只是多耗糧食而已
C兄,這就有點太黑暗兵法論了 XD
終不成老關對于禁三萬降卒最好的處理法,是全部綁在船頭當箭垛吧 XD
※ 編輯: colamonster     來自: 111.251.197.7        (08/09 16:43)
chordate:就結果論來說,于禁降兵的確是對關羽後勤造成了巨大壓力24F 08/09 16:44
chordate:糜芳士仁的投降跟這個也有關係
chordate:當然後面那兩句真的是比較黑暗兵法
chordate:比較正面的看法就是給降兵證明忠誠的機會
siliver:推好文.馬謖那段讓人覺得,其實他不管怎麼做都是穩敗的嗎XD28F 08/09 17:30
sdsdfd:推29F 08/09 17:54
karl7238:推!很有趣的論點30F 08/09 18:23
chenlansue:PUSH 有點為馬謖翻案味 但已諸葛亮個性 我還是不覺得街31F 08/09 20:16
chenlansue:停是真的手不下來
Mood310400:兵弱敵彊還是兵弱敵疆@@?33F 08/10 09:58
siliver:彊,同強.34F 08/10 17:42
siliver:標題應該是打錯了 @@a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30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