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bb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2-09-08 16:12:48
看板 Warfare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標題 Re: [問題] 為何共軍在敵後可以來去自如?
時間 Fri Sep  7 22:03:59 2012


※ 引述《doglegs (觸手大魔王)》之銘言:
: 發展的是共產黨而不是共軍
: 好奇的問一下
: 抗戰一開始所有的軍閥都派出軍隊抵抗日軍
: 有沒有認真就再討論,但是確實是有派出軍隊
: 為何喊抗戰喊最大聲的共產黨不但只出一點功還不出力,並且很快的躲起來
: 聽宣不聽調該算是軍閥私兵應該沒錯吧
: 既不聽宣更不聽調這該算是?
: 共產黨老是痛罵穿林北腿只給一點武器裝備與軍餉,塞牙縫都不夠
: 如果資料沒錯的話共軍是膨漲到幾十萬,而報上的建制是三萬多人
: 三萬多人的武器裝備與軍餉供給幾十萬人確實是塞牙縫都不夠
: 既然實際的軍隊人數多出編制,那麼應該是私兵沒錯吧
: 所有的軍閥是自己掏錢養私兵,為何共產黨會認為應該由國家幫他們養私兵?
: 共產黨一直說抗戰時不是不主動打日軍是實力不夠
: 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後的一個月共軍圍殲閻錫山三萬多軍隊
: 好吧!是因為接收了日軍的軍械才有足夠戰力
: 但是十萬兵力怎麼來的
: 訓練士兵不僅要錢更要足夠的軍士官,而且訓練十萬合格的士兵要花的時間不少吧
: 三個月?
: 半年?
: 以當時中國的人民的素質應該要訓練更久時間
: 那麼到底是蓋好兵營後狂點滑鼠爆兵,還是早訓練好了一直隱藏

你這篇就有些流於kmt的政宣文的內容了。

抗戰爆發後﹐周恩來就代表中共幾次到杭州、南京跟蔣做軍事談判﹐
雙方確認的內容之一﹐就是蔣被周說服﹐同意共軍擅長遊擊、偷襲、奔襲、伏擊戰﹐
故而許可共軍可以采用自己的戰法靈活作戰。

也因此﹐國府軍事委員會不給第十八集團軍劃定作戰區域與防線。
所以你看抗戰史﹐特別是1937年11月太原會戰之後﹐
國府軍委會就沒有向十八集團軍下達什麼守何處、攻佔何處、在何處構築防線等等命令。

也沒有限制說﹐十八集團軍的戰區是在陝西(或山西)﹐不許移防到河北、山東等命令。
(南方的新四軍就不同﹐皖南事變前有很多具體的命令)


所以可以說﹐不聽調不聽宣﹐是國共雙方一早默認的﹐因此就沒有調也沒有宣﹐
不能因為後來國共翻臉了﹐就翻案說成是對方違令不聽調不聽宣。

其次﹐也不是共軍僅僅報三萬人的建制﹐事實上當時陝北的共軍有至少五萬﹐
而且共軍敢打百團大戰並公開宣傳﹐就是表明自己已經有四十萬兵力了﹐
所以並不是共軍藏著腋著不肯報多人數。

事實上﹐是國府不許共軍有太多人。因此第十八集團軍下屬僅僅有3個師。
而且當時的國軍﹐師有不同的編制﹐規模大一些的﹐如胡宗南的第1師﹐
是4旅13團編制(第1旅、2旅、3旅、補充旅﹐每旅3團﹐師直轄騎兵團)共3萬多人。

就算是後來劃分給共軍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東北軍師﹐
原先也是乙種師3旅6團編制。

但這三個番號裁撤下來給共軍的時候﹐全部改成2旅4團編制﹐
也就是說﹐國府給共軍的編制﹐衹許3師6旅12團﹐超過的部分﹐
國府不負責糧餉器械服裝﹐餓死是自己的事。

在軍銜職位方面也一樣﹐整個第18集團軍﹐國府僅僅給了朱德、左權等4個少將軍銜。
這些本來都是意圖用僧多粥少﹐讓共軍內部為了得到好處而起內爭﹐
誰知共軍不象其他地方軍閥為了一個師長職少將職反來叛去﹐根本不在乎﹐
反而把這當做擴張沒有限制。

因此說是私兵﹐確實沒錯。但既不能說是共軍有意隱瞞﹐
而且在早期是國府所樂意造成的﹐應該說﹐是國府之前跟馮、閻、桂等的作戰﹐
讓國府高估了自己對地方武裝、非正規軍私兵的投靠吸引力和收編能力。

而共軍之所以大肆宣傳跟國府更多部隊正規編制﹐也是因為猜透國府不願意給﹐
所以在輿論上將壓力、將不公平的名頭﹐丟給國府﹐並以此來拉攏原來的
東北軍、西北軍等地方部隊﹐因為確實國府在給這些地方部隊編制的時候﹐
跟嫡系比起來﹐也是很不公平的。(如淞滬會戰﹐嫡系部隊傷亡即補﹐
而非嫡系傷亡即裁﹐有20多個非嫡系師因為傷亡過重而被裁撤﹐
直到南岳軍事會議上非嫡系聯合鬧﹐才有所好轉)

至於你說資料說的十萬共軍、數十萬戰力﹐實在說﹐你的資料太保守了。
共軍自己承認的就120多萬主力加260萬民兵﹐因此戰後重慶談判﹐
一開始共軍就直接開口要50個師的編制。

至於說訓練士兵需要時間﹐沒錯。所以你不覺得政宣說共軍遊而不擊不合理嗎﹖

抗戰之前﹐第1師是國軍中的精銳﹐號稱天下第一師﹐在中原大戰中殺遍四方﹐

以致西北軍在戰場上聽第1師之名而退卻﹐津浦路上作戰的國軍紛紛自稱自己是第1師。


後來胡宗南部到了陝西去圍困和監視陝北﹐在抗戰中多數時間中不參戰﹐
屬於後方練兵﹐練到國共內戰中﹐胡宗南部的戰鬥力如何﹖

而國軍後來的五大主力﹐第5軍、18軍、74軍、新1軍、新6軍﹐
哪個不是戰場上血火中殺出來的﹖

單靠訓練是不能訓練出強大的戰力的﹐一個新兵也許訓練得百發百中﹐
但是上了戰場五分鐘變成屍體下來﹐他的作用還不如一個十發一中卻能適應戰場生存﹐
能在陣地上打個三天三夜的老兵。

所以政宣文認為共軍總是遊而不擊﹐躲到山上避戰的﹐就經常無法解釋一個現象﹐
就是為什麼抗戰一結束﹐共軍突然變得那麼強。

由此而有了國軍裁兵被共軍收編的說法﹐(國軍裁的南方兵千山萬水跑去北方被
共軍收編)﹐有了國軍俘虜編入共軍讓共軍戰力變強的說法﹐(如果共軍之前不夠強﹐
是如何能有國軍俘虜﹖)﹐有了共軍其實不強﹐是國軍不想打的說法﹐(所以朝鮮
戰場上﹐也是美軍不想打就對了)等等。

事實上如果拋開政宣文﹐就會知道﹐共軍是在八年歷練中逐步變強的﹐
實力弱一些的、運氣差的﹐早在八年中變成荒丘野墳去了﹐
能活下來甚至提拔起來當中下層軍官的﹐本來就不會僅僅是紙上嘴炮無敵王這種
不用上前線也能升官升得快的人。

(當然﹐並不僅僅是打日軍﹐打國軍也有﹐這又產生了一種說法﹐
即在承認共軍確實是打仗變強的基礎上﹐認為共軍打的都是國軍。

確實在抗戰中期﹐敵後的國軍共軍之間的沖突並不少﹐但事實上到了抗戰後期﹐

在日軍敵後早沒有那麼多國軍可以被打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4.218.168
defenser:能在戰場上活下來的才是強者1F 09/07 22:09
hgt:不知這資料真實性如何 但所講的都是國民黨未曾提到的面向 有趣2F 09/07 23:10
arm370x:滿中肯的 我國高中念歷史課本早就對這堆事百思不得其解~3F 09/08 00:00
doglegs:也就是說台灣的資料都是KMT的政宣文,中國的才是嚴謹正確4F 09/08 00:26
GermanNavy:台灣的資料倒是很多可以拿來當作國軍廢物的證明...5F 09/08 01:57
GermanNavy:根本就是在打自己一巴掌的感覺
doglegs:台灣連山上的猴子都可以到處逛逛拿到想要的資料7F 09/08 02:06
doglegs:相對於黨沒有認定的你不可以相信,當然是共軍英勇無敵
doglegs:其實更想問的是 為何共軍一遇到不聽話的52軍便敗多勝少
modla:到不一定是共軍抗戰鍊到多強!!國軍到抗戰末期很多部隊的組10F 09/08 02:41
modla:成跟廢渣差不多~打贏這些部隊不能證明共軍在抗戰中有以打日
modla:軍練功~天下第一軍吃敗仗熊向暉功勞不小
Swashbuckler:中國軍隊在抗戰前比日軍多了20多年的內戰經驗,日軍13F 09/08 16:02
Swashbuckler:又在太平洋戰爭前比美軍多了5~10年的侵華戰爭經驗,
Swashbuckler:照樣各被後者殺的屁滾尿流,打得多不等於戰力就較強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7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