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bb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3-03-01 18:57:08
看板 Warfare
作者 Nomic ((Nomis))
標題 國姓爺合戰[1]
時間 Fri Mar  1 17:52:05 2013


國姓爺合戰[1]

華夷變態

    當初誰也沒想到,易姓革命,忽焉轉作用夷變夏之局。明崇禎十七年(1644),順
永昌元年,李自成連破山陝,雄踞西北;明朝設置在北方的幾個邊鎮,同時也是精兵
所在,在大順軍鋒前或敗或降,年後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北京便瓜熟蒂落,入了李闖
之手。崇禎殉國,李自成則已先於那年元旦在西安稱帝,入京之舉看來不過是昭告天
下已然改朝換代,循例是民無二主;而弔民伐罪,以仁義之師受天之命,捨我大順之
外,其人又何有?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躊躇滿志,在文華殿召見了首倡掠紳助餉的
梁兆陽;叩頭訖,梁兆陽開口道:


    「先帝無大失德,只剛愎自用,君臣血脈不通,以至萬民塗炭。」

    「我只為幾個百姓,故起義兵。」

    「上救民命水火,神武不殺,比隆堯舜,湯武不足道也。臣遭聖主,敢不精白一
心,以答殊恩?…」[1]

    同官紳「追贓助餉」這一策,和打著「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旗號相得益彰,既拉
攏民心又盈實了糧粖餉械,粖馬礪兵,兵強馬壯,更似已應了救民水火、順天應人之
兆;哪裡知道順天應人,天意另有所鍾?順治元年(1644)四月四日,努爾哈齊太祖朝
的智囊范文程,上疏給了當時攝政的睿親王多爾袞。疏中寫道:


    「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若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明之受病種
種,已不可治,河北一帶,定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耳!蓋
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寇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
天下,實與流寇角也。」[2]


    於是一槌定音,順清之間不免一戰;這一役定鼎中原,來得十分迅速。四月九日
,清廷點齊兵馬,祭旗出師,空國而來。二十二日,山海關內一戰破敵,追奔逐北四
十里;二十六日,李自成倉皇回京,亂兵大掠,匆忙中行登基禮,又於三十日奪門而
出。五月,大順在慶都、真定各打了一場後衛戰,主力則萬里轉進,回到原先稱帝的
西安去了。


    一國之都在兩個月內換了三個主人,許是嫌不夠峰迴路轉,更有一對新天子不約
而同雙雙即位,卻要稱孤道寡。五月的南京,爭論諸王誰有社稷主的器量德位而勢成
水火的兩派文臣唇槍舌劍,到底不敵武弁們長槍大劍的真格,才德不孚眾望的福王被
後來的江北四鎮護衛著,一路送上了寶座,隔年改元弘光;翊戴有功的馬士英拉拔起
閹黨阮大鋮朝中秉政,把一貫主張北伐的史可法排擠出閣,請他督師江北,一償宿願
去訖。朝中或有一貫被目為東林者,如錢謙益,不免諂媚當道,明哲保身。


    正當東林與閹黨勢成水火,擾嚷聲中,微有一縷玉樹清音,流淌其中:南京國子
監多了張英氣勃勃的生面孔,熟讀春秋左傳、孫吳兵法,能馳馬擊劍,自幼便在日本
習學雙刀技法[3];刻下慕錢謙益之文采,正執贄為弟子。錢謙益給他起字大木,便是

時年二十的鄭森,仗著讀書穎敏銳意科場,渾不覺日後功名不由此道。

    另一廂,在二月間入川的張獻忠,六月下重慶,八月克成都,擒殺了想自立監國
的蜀王;眼見得李自成不濟事,原本奉大順正朔的他便也老實不客氣的自立為帝,建
國大西,只年號移花接木,改了個大順元年[4]。


    然而這浸浸然四隅割據四方博奕之局,其中的三本柱一是年深月久不堪催朽,二
是腐壤中未催熟的新枝,茁壯尚待時日,遑論化為神奇;終究止有一枝獨秀。清帝順
治遷延至九月方才進了山海關,即天子位已是十月;這位子坐得比別人晚不打緊,鐵
騎征旗早在六月間便馬不停蹄的朝山東、山西兩翼並展。十二月,直、魯、晉、豫,
黃河以北之地大致底定,清人鐵蹄已踏響關中門庭。隔年正月,潼關劇戰,究竟順不
敵清,關門不守,清軍入據西安堂奧,李自成則出武關走商洛道,後門開溜。二月,
關內餘寇漸次剿除,一隅也就崩了。


    而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坐鎮的史可法精誠所至,艱難彌合江北四鎮將間的齟齬
,終於感召驕兵悍將為其所用;四鎮當中實力最強的高傑誓師北伐,已經是崇禎十七
年、順治元年十月間的事。不想隔年(1645)正月,明師溯淮而西,卻被早已投誠大清
的許定國襲殺,高傑身亡。史可法頓足大働,「中原不可為矣!」[5]收拾軍心,更定

主帥,分兵據淮;正前門拒虎的當兒,後門進狼。當時鎮守荊襄上游的左良玉,其最
初發跡,還拜東林黨的侯恂知遇所賜。追勦流寇十餘年的他已然老耄,疲病交加,暮
氣沉沉;但名正言順與朝中奄黨放對的機會,其身邊的將佐書吏卻輕易不能放過。監
軍黃澍倚仗左帥之勢抨擊馬阮,惹得京師緹騎出逮,卻忌憚左良玉部伍,不能拘捕欽
犯復命,而一幫少壯軍人已然鼓譟倡議清君側。左良玉在病中躊躇再三,終究壓不下
躁動的人心,反旗大舉;大軍順流直下九江,軍兵失序焚城,令他在負愧懊悔中嘔血
數升而死。時為弘治元年(1645),順治二年四月。


    同年二月,原本追剿流寇的豫親王多鐸已調轉軍鋒,移師東下,江防岌岌可危。
南都柄權的大人們全副精神卻都給挟畔自重的黨爭、清算攫住了。朝臣有議論亟守江
淮者,馬士英輒厲聲駁叱。福王或稍為之勸:


    「左良玉雖不應興兵,然看他本上原不曾反;今宜守淮、揚。」

    「此皆良玉死黨為遊說,我君臣寧死於清,不可死良玉手!」

    「有議守淮者,斬!」[6]

    議守諸臣如朱大典,不勝之忿。「少不得大家要做一箇大散場了!」[7]

    果如其言,四月,清軍破了揚州,史可法殉城。五月,大清兵渡江,鄭鴻逵、鄭
彩領閩中舟師,聞風先遁,弘光、馬士英個個奪路而逃。諸臣或留或走,間有議論更
立新君者;清兵一來,錢謙益領著大小臣工束手就降。江北四鎮降了三鎮,收取兵籍
,馬步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無一矢加於敵。餘下一鎮,是先已調去抵擋左良玉的黃
得功部;揚州城破時他正與上游叛軍對峙,力戰破敵,身中三箭、重傷一臂。不想弘
光踉蹌逃至,南京已失。黃得功大驚,單臂坐孤舟,麾其下八總兵帥師迎敵,卻見四
鎮中已降清的劉良佐在彼岸大呼降者不殺,不禁大怒,「汝乃降乎!」,一矢隨之中
喉。隔日議戰,黃得功見左右皆無戰意,憤而自刎[8],其下將佐馬得功等人挟福王歸

順以媚新朝。弘光朝至此樹倒猢猻散。

    六月,清君側的左良玉所部金聲桓等人見已無側可清,倒有清可側,相率降於大
清;滿人收兵,再得馬步十萬。這受降的清軍非由南京西上,而是繞過大半中原追剿
流寇、一路奔襲至湖廣江西的英親王阿濟格所部。大順餘部潰不成軍慌不擇路,喪亂
中李自成竄死於九宮山;雖說屍身朽敗莫辨,闖順喪其元首,手足無措,一時無望再
舉,倒明白不過。


    原來駐留南京的清軍此時給絆住了;薙髮令下,頭、髮不兩留,江陰、嘉定、常
熟、崑山,江南各地,護髮運動迭興,義軍所在蜂起。諷刺的是,五月十九日多鐸才
把擅自薙頭滿服的變節官吏罵上一過,在各城門貼出告示曉諭百姓,「薙頭一事,本
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薙武不薙文、薙兵不薙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薙之
。前有無恥官員先薙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9],二十四日朝中諭令便傳至南

都,「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10] 。抗暴聲中紛紛擁
戴起散處逃難的明宗室,豎旗立幟。其中為監國者,旋起旋滅的不說,朱大典、熊汝
霖等人擁立的魯王,以及鄭芝龍、鄭鴻逵擁立的唐王分別在閩、浙立定了腳跟。閏六
月,唐王即位於福州,便改七月以後年號為隆武。


    而江南義軍擾攘至八九月,在原本江淮四鎮麾下李成棟等人與清軍的夾擊下,亦
先後不支,「八十日戴髮效忠」[11]後,江陰城破,諸城漸次而下,義民屠戮罄盡,
義師只能遁入深山大澤中苦撐待變。九月,清軍分兵留駐,主力北返;江南雖漸趨平
靖,效忠南明的王師義旅也喘息將定,投石超距,有還我河山之勢。隔著錢塘江,魯
王所部與杭州清軍屢屢交鋒;投清的金聲桓提督江西,略定九江南北,然南贛尚為明
守;而在湖廣,何騰蛟與大順餘部合作,竟於十二月拜表出師。諸軍雖然進展不大,
但一時主動占先,攻掠頻頻,聲勢頗振;南明諸王中最有作為的隆武且親往延平,準
備出贛入湘,御駕親征。


    在隆武御營中料簡軍務,便是鄭成功身歷戎行之始。(待續)

[1] 《流寇志》卷十、《甲申傳信錄》卷五、《流寇長編》卷十七。轉引自黃衛平《
    大順史稿》(西安,三秦,2010)頁122。
[2] 《清世祖實錄》順治元年四月辛酉。
[3] 葉山高行〈延平慶誕碑記〉,收錄於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四種《臺灣詩薈雜文鈔
    》。鄭成功從平戶藩士習得日本刀法,不見諸書記載,錄此備一說而已。
[4] 或說為十月、十一月登基。參見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光明日報,
    2012),頁296。

[5] 《明史》〈史可法〉傳。
[6] 徐鼒《小腆紀年》順治二年四月己巳。
[7]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八〈議禦北兵〉。
[8] 李天根《爝火錄》卷十。《明史》〈黃得功〉傳謂黃得功一矢中喉,萬念俱灰,
    拔箭自刺而亡,失於突兀;《爝火錄》一說諸將無意於戰,得功遂自刎,較得其
    情,故取此說。
[9] 告文據《明季北略》卷九〈豫王渡江入城〉。日期據《爝火錄》卷十,與前書有
    出入。
[10] 《清世祖實錄》順治元年四月丙辰。
[11] 《爝火錄》卷十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52.193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29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