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3-09-09 19:20:24
看板 MobileComm
作者 jfy (天之子)
標題 Fw: [翻譯] Xperia Z1的秘密與未來的「智慧」戰略
時間 Sun Sep  8 17:25:01 2013


※ [本文轉錄自 Sony-style 看板 #1IB488kY ]

看板 Sony-style
作者 jfy (天之子)
標題 [翻譯] Xperia Z1的秘密與未來的「智慧」戰略
時間 Sun Sep  8 17:23:16 2013


引用日文文章來源:

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rt/20130906_614347.html
【西田宗千佳のRandomTracking】「Xperia Z1」の秘密とこれからの「スマート」戦略 - AV Watch
[圖]
 平井社長に続き、ソニーモバイルの商品企画担当役員である、UX デザイン・商品企画部門 部門長・田嶋知一氏ラウンドテーブル取材の模様をお伝えする。 ...
 

---翻譯內容---

標題:「Xperia Z1」的秘密與未來的「智慧」戰略

繼平井社長之後,接下來是由Sony Mobile負責商品企劃的董事,

同時也是UX(使用者體驗) 設計.商品企劃部的田嶋知一部長的記者會訪談內容。

這次Sony對於「Xperia Z1」投入了遠勝過往的精力,

且將「Xperia Z1」定位在主力中的主力;但是「Xperia Z1」是如何誕生的呢?

與前代「Xperia Z」或大型款「Xperia Z Ultra」間的關係,

與未來的平台戰略是如何規劃的?

從技術開發政策(Policy),到「智慧手錶」,有許多其他文章所沒有的「濃厚」話題;

不論是預測未來智慧型手機,或是了解「必須要有通訊功能的家電」之現況,

本篇專訪內容都是非常寶貴的。

以「每半年一次的One-Two Punch(迅速二連擊)」來迎戰競爭對手

在今年1月時,Xperia Z以「Sony認真開發的智慧型手機」之姿登場;

另一方面,在本次IFA,Xperia Z1也以旗艦機之姿登場。

而像Apple、Samsung等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對手,其高階款大多都是「1年改款1次」;

但是Xperia卻不是這種模式,而Xperia的行動是否有什麼企圖呢?

田嶋:如您所說,我們的確是有企圖的。

主要的兩家公司都是一年才改款一次其旗艦機;

但是我們同時具備了「採用Sony的最新設計」、「採用Sony的最新技術」、

「採用最新的晶片組」等特色,且在思考該如何應戰這兩家主要公司後,

而決定「每6個月就讓旗艦機進化一次」的結論。

在與Quolcomm溝通過後,而且決定將散落在Sony集團中的創意,

分別在春、秋兩季納入Xperia旗艦機之中,而決定每6個月就讓旗艦機進化一次。

每6個月讓旗艦機進化一次的優點在於,能讓每次都有小幅度的進化;

且這個方式,對於重量級的其他競爭對手,

也能以「One-Two Punch(迅速二連擊)」的方式進行攻擊,

這是以活用機動力的方式進行戰鬥;但是對於設計單位而言,就會非常辛苦。

但是設計語言(Design Language)會堅守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的一貫性。

聽到這樣的說法後,多少會有「那麼Z就只是每次小改一點,就換新款了」的想法,

但是田嶋部長立刻否定這論點。

田嶋:智慧型手機產業並不是「小改一點就能勝過對手」的產業;

是每次都必須要把該時間點上最新、最好,且Sony能夠投入的所有技術,

毫不吝嗇的全部投入進去;並非小幅改款,而是Sony能投入的全部予以投入。

春季的MWC與秋季的IFA,且幾乎所有的世界都是2次主要商戰季;


以亞洲為中心,消費者們對於高階機種不再覺得滿足的時間也漸漸的縮短中。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就要像Samsung那樣,在某個時間點,

大幅調降產品售價來延長產品壽命,是目前的業界實際情況。

所以高周轉率就能夠提高毛利率;而且就算要調降平均售價,

也會在半年內就把能降的額度都降完了;如果拉長到1年才改款一次的話,

就會造成手機一路跌到最低價;故這樣的機種策略也會對價格策略產生很大的影響。

另外,目前Sony Mobile的公關部門做出「不確定今後是否會繼續半年改款一次」的回應,

但另一方面,至今為止的「Sony Mobile高階機」策略,

確實對於每半年改款一次抱有很強的認知。

以全球(Worldwide)的高階機來看,Sony Mobile推出了「Xperia Z」、

「Xperia Tablet Z」,之後又推出了Phablet的「Xperia Z Ultra」,

與這次發表的「Xperia Z1」,有將整個產品線串連的很好的感覺。

那麼這次發表的Xperia Z1的「1」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以Sony Mobile的Z的意義來說,有應該是要命名為「Z2」才對,

而Xperia Z才是「Z1」的想法;但是這部份卻隱藏著讓人驚訝的趣事。

田嶋「1」包含了很多的意義在裡面。

首先,關於「Z」是被設定了開始、序章等意義,而開始開發Z的時間點,

是剛從Sony Ericsson改名為Sony Mobile,成為Sony集團100%持股子公司前夕,

(原筆者注:2011年10月,Sony發表收購Ericsson的SE股份;

2012年2月,成為Sony集團完全持股子公司)

雖然在最後的開發階段時,為了調整相機與螢幕的畫質,而從Sony來了許多工程師,

而使Xperia Z能成為一個好產品,但是那之後想要做的是

「將Sony的整體技術力導入到產品中」,而確保了非常充裕的前置開發期(Lead Time)。

因此此次的Z1是花費了1年半的時間,從相機模組開始開發的;

因為成為100%持股子公司,所以可以耗費很充裕的前置開發期來開發產品;

成為Sony集團100%持股子公司後,全力揮擊(Full Swing)的產品就是Z1;


然後因為有Z1這個基礎,也就出現了其序章的「Z」。

所以Xperia Z其實是「Xperia Z0(Z Zero)」。

至於下一款會是「Z2」、或「Z10」、或「Z100」,就請好好煩惱一下吧(笑)。

但是「Z」是只會用在旗艦機上是已經確定的。

目前雖然有「ZR」、「ZL」等產品,而略為有點複雜,

但是因為未來旗艦機系列將會以同一個平台、同樣的軟體內容包進行開發,

並為該旗艦機予以命名,並藉由命名來產生變化;

舉例來說,變大的話就套上「Ultra」,變小的話就套上「mini」,

平板電腦的話就會套上「Tablet」等的方式。

而關於Z1的相機,是從Sony集團派來了「一個師團」單位的工程師們,

並與Sony Mobile的相機團隊一同進行開發;但就算來了一個師團的工程師,

如果全都委託對方開發的話,Know-how並無法讓本公司的員工學到,


故藉由重覆讓本公司的員工加入該師團之中進行學習與鍛練。

雖然相機、音響(Audio)、螢幕等都是採用這樣的做法,

但這也是因為成為Sony集團100%持股子公司,才能有這樣的人事調度。

Sony的智慧型手機是從「天線(Antena)」開始設計,鋁製外框也是以天線為基礎

Z的側邊外框是用強化樹脂,但Z1是用鋁製外框;而且玻璃的邊角修飾也有很大差異;

雖然讓Z1的重量變重,卻是非常有高級感的設計;

這雖然會有「設計優先」的感覺,但實際上是暗藏技術面的背書。

田嶋:以結論來說,從「Xperia Z」的開發開始,

就決定了只要繼續這樣的使用者體驗(UX),

那麼最終目標就是「想要做成可互動的一片平板」;

因為一直想要做出「一片串連兩個世界的平板」。

在Z的時候,那樣的做法是當時最佳的方法;

貼上六邊的平板,使其成為一塊最簡單的「平板」。

但是在那之後,就收到技術部傳來「已經把天線做成圓形囉」的消息。

在創作產品的時候,總是先從天線該怎麼做開始的;

舉例來說,2012年時,其實有嘗試「透明天線」,

所以才會以「透明觸控帶」為基礎來進行設計。

此次則是以圓形天線為基礎進行思考;在延續從Z開始的「一片平板」之概念下,

圓形天線能夠完成什麼樣的設計呢?思考過後就覺得只有這種方式了。

因為是圓形天線,所以其周遭沒有任何接縫;雖然Apple是以製造接縫來分割天線,

但是Z1的沒有接縫;與以前的電視上所使用的環狀天線是一樣的想法;


做成金屬天線,並活用在設計上,以做成一片平板;然後將邊角削掉;

這是為了要重現Xperia Z時的「將六面平板貼在一起」;

而將圓形的角削掉四邊的話,就能接近那樣的設計,然後再貼上兩片玻璃板。

在「Z」的時候,只有決定了「一片平板」的概念;雖然那時候也有找過天線的應用,

但是在Z開發的時候,還沒有決定採用圓形天線;

因為天線必須要不斷量測其特性,並且調整到能用為止;

在Z的時候,已經沒有等候這個流程完成的前置開發時間了;

而這個圓形天線就算用手握住,其訊號接收能力也不會變差。

Z1的鋁製外框並不是以設計為基礎,而是因為想要採用這個圓形天線,


所以想要使用沒有接縫的外框;雖然正中間會浪費掉,但仍然把鋁板的正中間整個削掉。


另外一個堅持的點是「玻璃」,希望最後能做成

「一片玻璃般透明且連接兩個世界的平板」;所以像其他公司,在背面使用金屬,

我們完全沒有想過;總是希望維持「在玻璃板上加點什麼」的形式。

可是有點重吧?關於重量的部份,在本公司內有很大的爭論。

但是說到重量,只要觀感上與實際握持時的感覺沒什麼差,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雖然看起來很輕,但拿起來卻很重」的話,會讓滿意度大幅下降,

「因為有金屬,看起來可能有點重,但拿起來卻很輕」的話,

就算重量有170g,也能讓消費者覺得輕;而關於Z1,

因為會讓消費者有「有用金屬,所以可能有點重」的想法,故不會有問題。

但是,輕量化也是必須要做的,且還有進化的空間。

旗艦機就是「Z」,品牌策略以簡單化為目標進行重整

在日本推出的夏機新機「Xperia A」是非常暢銷;A與Z相比之下,規格有差一些,

設計也不同;A本身雖然也是個好產品,但是卻怎麼看都不協調;

實際上對於這點,田嶋部長也有相當程度的認同。

田嶋「Xperia A」是基於「普及度非常高的市場」的定位,

與主打讓「支撐市場的主力之一般消費者」容易操作的角度來進行商品企劃;

與旗艦機的訴求是不太一樣的。


且Xperia A是依據一般消費者的需求,與電信商共同合作開發出來的產品。

但是我正在思考藉由Xperia Z與A,來將品牌所要傳達的訊息,整理的更加漂亮、整潔;

針對多數消費者會購買的產品領域,也是必須要有旗艦機規劃;

但是希望概念的整合性比這次Xperia A的時候,整合的更好、更貼近旗艦機的概念。

雖然A是有點不符合旗艦機設計概念的產品,未來會逐步進行調整;

旗艦機,與非旗艦機的編號、命名等。

上述言論究竟有什麼樣的含意,可能必須要深入解讀一下;

「Z」的設計語言是「一片平板」,是會推出符合這個設計語言的普及帶產品,

或者是潛藏在其他含意呢?

田嶋使用者體驗(UX)或APP程式的整合度等風格是必須要一致的。

然後再來是螢幕尺寸,而每位客戶喜好的機身握持感也都不同。

關於螢幕尺寸的最佳尺寸(Sweet Spot),我們正在全世界進行調查,

並希望是能夠同時滿足多數客戶的尺寸。

在這方面,Apple是採用少數機種策略

(原筆者注:雖然有傳聞今年秋季的新機種類會增加),而Samsung是多機種策略。

田嶋:與Samsung相比,我們的SKU(Stock Keeping Unit;

庫存管理用的產品類別,依據產品種類數量而不同)是非常簡單的。

就算SKU不同,軟體或平台也都是共通的,只有螢幕尺寸的數量是在增加的,

故相較於說我們的SKU種類多,其實都是不同螢幕尺寸的變化(Variant)而已。


開發平台的數量部份,旗艦機是1種,中、低階也是1種

關於中、低階的部份是1種就夠用,還是必須要有2種,都是必須要仔細思考後決定;

特別是因為目前有4G與3G混雜在一起,仍然在轉換規格的過渡期;

故以結果來說,究竟必須要有幾種開發平台呢?

必須要是能夠涵蓋全世界的需求,且創造出開發的組合。

而這樣要能夠維持設計效率,但也要能符合客戶們的多樣需求,

因為全世界有很多不同需求的客戶,客戶們的最佳尺寸也都不同;

像「Xperia Z Ultra」在世界各地的接受度也都不同;

故必須要設定在正確的期待值,並進行正確的導入。

但是,雖然是重新再提一次,使用者體驗(UX)或程式也都必須要是一致的;

雖然會依據尺寸差異去搭載特別程式,但是也必須要注意特徵性與特異性的平衡。

而在這樣的基礎下,以有良好設計效率的方式去執行。

針對高階機的部份,特別在意的是執行高品質影像、音樂處理的部份,

該用硬體或是軟體來補足這部份功能呢?使用硬體的話,

就能活用Sony集團至今為止在家電領域的Know-how,但是會造成追加成本提高,

而且要將不屬於智慧型手機標準平台的零組件納入其中,會造成開發時間延長,

與通用性變差。

但是用軟體來處理的話,達到平井社長所說「能刺激五感」的高品質影音也有相當難度。

「Z系列」是以怎麼樣的方式來貼近高品質影音呢?

田嶋該用硬體或軟體是要依據解決方案。

有想要達成的目標,而為了這個目標希望提供什麼樣的使用者體驗,

為了這個目標的解決方案有硬體與軟體兩種,或是能夠同時使用硬體與軟體;

而這之中有我們自己就能夠完成的部份,也有必須要與平台供應商協力開發的部份;

且與OS供應商也必須要有所合作。

故在這個部份,「分類、分項」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只是策略上想做就可以,

也不是可以輕易決定採用哪個解決方案的階段。

但是以基本來說,目前有專用晶片,然後逐步做成軟體,

之後在Qualcomm的平台上做出一個專區,再導入到該專區內的形式去執行;

雖然從專屬硬體變成軟體化是正統的做法,但是這部份會遵造上述流程。

未來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會變成以新興國家為中心的「低價市場」能否成長為關鍵;

雖然會變成要追求出貨量,但坦白說這部份是中國系廠商的專長,

日本廠商反而比較不利;不知道Sony Mobile要如何應對?

田嶋:本公司今年的出貨量目標是4,000萬支。(譯注:是指2013/04~2014/03的一年內)

為了要能在全球市場奮戰,必須要讓出貨量穩定成長,並且再增加一位數;

(譯註:指全年出貨量必須成長到1億支以上)


也必須要思考低價機是會停在200歐元,還是會降到50歐元。

但是如果其他競爭對手是賣100歐元,而我們目前卻是賣120歐元與50歐元的話,

要能夠以70歐元切入市場也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像現在,有一部份是LTE的關係,事實上在低價市場上也是有電信商或消費者,

希望能像有Sony這樣的A級品牌能夠提供相關產品;

若是把進入這種市場的行為也稱之為「以低價品來堆高出貨量」的話,

那我們的確是會進入這個領域的市場;但是並不是我們不進入低價機市場,

而是希望以低價機中的高階市場為目標。

在Android中加入「Sony的價值」來形成差異化

包含Z1或其周邊配備的價值中,有許多是因為Sony的「硬體技術」所產生的差異點;

當然這也是很寶貴的。

但是那是為了將「目前的Sony的價值」最大化;

未來能否提供以體驗為基礎的全新價值也將變得重要,而為了這樣的目標,

也必須要著手開發OS;在這樣的複合條件下,Sony Mobile是如何考量的呢?

田嶋現在是以「Best of Sony」的方式,將Sony最好的價值,

以「有如添加香辛料般」應用在智慧型手機這個平台上,並將其做成商品。

當這部份都全部加到智慧型手機上後,

就必須要創造出智慧型手機領域原創的「Best of Sony」;

必須要創造出活用具通訊功能之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與娛樂性的「智慧型手機原創」功能;

這是我們在使用者體驗方面規劃(Road map)的目標。

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必須要有軟體的解決方案,並變成在Android上開發APP,

串連Sony的內容服務之架構(Architecture)。

但是以HTML5為契機,有許多軟體都能轉移到雲端上,而能與APP、OS切割開來;

當APP也變成是以網路為基礎(Web Hosted)的世界後,

希望能轉變為不論是Android、Windows、FireFox都能共同使用的架構;

而這樣子也能脫離因為OS、終端裝置(Client)所產生的限制。

另一方面,因為在過渡期時,與OS之間的合作仍然是很重要的,


故會充份地與OS廠商進行溝通;且是要能夠讓我們獨特的部份也加入其中的架構;


並沒有從現在開始研發、使用我們獨自開發的OS之規劃。

而能讓我們有切入機會的是,相對於iOS與Windows無法讓各廠商發揮本身獨特性的方向,

Android具有能夠發揮廠商本身獨特性的空間,而這點是很重要的。


接任Andy Rubin的Sunder Pichai也是採用這個方針;因為他是從Chrome部門過來的,

故對於開放性架構有很明確的目標;剛好他兩週前有到日本,而有仔細對談過;

明確感受到他會為各家廠商創造差異的部份保留一定空間。

另一方面,因為Samsung在Android上做了很多垂直整合的事,

故他有希望Sony能夠成為Google的對等合作廠商之企業;

所以差異化等部份將會是我們最容易進行的狀況。

智慧手錶的戰爭才剛開始,真正的戰爭是在「下個階段」

特別是在這次的發表內容中,很明顯的有「Z1相關的充份周邊配件」;

鏡頭相機「DSC-QX10/QX100」就是個代表性例子;

雖然這不是Xperia專用的周邊配件,包含NFC連動功能在內,

讓人有「最新款的Xperia的話,是使用上最簡單的」之感覺。

另外,因為今年Samsung也發表了智慧手錶「Galaxy Gear」,

使得「智慧型手機周邊配件能提供的價值」特別引人注目。

關於這部份的產品之企劃、開發,是以什麼樣的政策在執行的呢?

田嶋:基本上,雖然智慧型手機是什麼都能做的裝置,

但我們永遠謹記要做出Sony品牌的特徵,故聚焦於「Listen」、「Watch」、

「Create」、「Play」等四種使用者體驗上,獨特的APP程式,


與創造能夠更加活用這些使用者體驗的硬體之「進化版」;

(拿起QX100)就像這樣的感覺。

(拿起Smart Watch)關於智慧手錶,也有希望最終能夠更朝智慧型手機方向進化的想法;

未來會為了從智慧型手機往智慧型產品(Smart Product)、


智慧型穿戴產品(Smart Wearable)方向進化而進行相關開發,

雖然產品方向有點廣,但是在這之外,我們也會以著重體驗領域的方式進行。

關於Galaxy Gear,田嶋部長表示:『這是非常徹底地分析我們的行動後,

所開發出來的商品』;是分析了Sony Mobile至今為止所推出的Smart Watch後,

予以強化許多功能後的產品;但是並不覺得這是一款很有威脅性的產品。

田嶋:老實說,我曾想過他們可能會推出有更跳躍性創新的產品,那才是比較有威脅性的,

而如果真的有那種產品出現,才會浮現對方的產品太優異了的想法。

加入電話功能,或是讓其擁有智慧型手機大多數功能的產品,

我認為包含Samsung在內的其他競爭對手應該都有在思考。

但是在這範圍內的話,就沒什麼問題;這還是我們能從Smart Watch所累積的Know-how,

或以通訊相關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去進行迎戰的範圍。


但是真正的戰爭將會是在下個階段;為了下個階段,其他公司在做什麼呢?

該與Google公司一同開發什麼產品呢?必須要很認真的去思考Smart Watch的下階段。

目前的Smart Watch,都只是延伸智慧型手機的體驗而已;是智慧型手機的延伸;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能夠完全替代智慧型手機的所有功能,

且戴在手腕上就能做到,並能產生新的體驗;正確記錄使用者的行動模式與生活資訊,

並予以活用這些資料,再創造出新的東西。

但是目前智慧型手機超過5吋螢幕的操作性之計畫是穿戴型產品仍無法取代的;

所以必須要有技術上的創新,而在這項創新技術出現之前,

穿戴型產品就只是智慧型手機的輔助器材而已。

「Z」的成功造就了「IFA的One Sony」?

而這個「積極地開發周邊配備與產品供應」之方式,

是因為配合智慧型手機本身的產品周期。

田嶋:實際上關於周邊配備,也是與智慧型手機的旗艦機「在春、秋登場」的規劃有關。

Sony集團下各分項事業群單位的同仁,配合這樣的規劃,也變得容易進行產品開發;

然後各式各樣的產品企劃周期就會陸續形成。

希望大家盡可能地將這次(拿起QX100)QX這很獨特的相機與Z1的發表視為一體的,

這麼做的話,就能看到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Sony所能提供的最大世界觀之整體樣貌;

而這才是開始。

昨天平井社長的發表內容也是希望能盡量讓消費者看到Sony世界觀的整體樣貌;

然後能讓消費者看到這個世界觀的整體樣貌中,有配件產品、APP程式、內容服務等。

很有趣的一點是,電影等的制作前置時間也是與硬體開發相同,

大概是12個月到18個月,彼此分享規劃的話,就能夠進行融合,將宣傳活動連在一起。

如果做到這個程度,就能提供不同於其他公司,Sony品牌獨有的價值。

Z1是基於希望讓消費者體驗到「四項使用者體驗」之領域,而加入Music Unlimited、

遊戲、照片服務等,並希望能被使用者們喜好與長久使用;

是本公司所有員工一邊思考著「能否創造出從智慧型手機誕生的價值」,一邊執行的。

但是至今為止,Sony集團從好幾年前就喊出「運用全集團資源去創造價值」、

「Sony United」等口號,可是卻並沒有實際的合作行動;

田嶋部長也承認「至今為止是很分散的各自為政」。

目前雖然只是還在剛開始攜手合作的路途上,但是各事業群會開始攜手合作,

是否是因為集團內有什麼改變嗎?

田嶋:在人們的生活之中,24小時內的多數時間是邊使用智慧型手機,邊生活的;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也是希望要接觸的產品能集中在智慧型產品(Smart Product)上;

而因為有智慧型手機這個產品,所以希望能將目標焦聚在這。


然後因為本公司變成了Sony集團的100%持股子公司,

故要將Sony集團內的資源全部導入到本公司產品上時,其他事業群也不會再猶豫了。

加上產業開始往智慧型手機聚焦,與Sony集團內也同時進行組織調整,

讓整個過程變得順利,如果這兩個因素只有發生其中一項的話,可能就不會這麼順利。

而更大的原因是「Xperia Z」以非常順利的被市場接受了;

不論是其他事業群或是內容服務的同仁們,

都了解到「只要替Sony智慧型手機創造出價值,就能讓消費者感受到」;

就算有智慧型手機,但無法成功的話,也不會有人願意來幫忙;

因為剛好發生了正向連鎖運動(Positive Sprial)而產生很大的效果。

田嶋部長也提到:『只要了解到雖然只有3%的市占率,但一款產品就能產生影響,

大家也會開始思考未來會變什麼情況』。

3%是Sony Mobile在春季時的全球市占率;只要能推出吸引消費者的產品,

就算市占率很小,但整體銷售量夠大、單價夠高的話,

就能產生很大的商業衝擊(Business Impact);

而這就是「藉由Xperia Z在Sony集團內產生的變化」之一,

也是從智慧型手機所看到的「One Sony」;本次IFA的情況,可說是Xperia Z所創造的。

平板電腦的轉捩點是7吋?

Sony已經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地位。

但有問題的是平板電腦;不論是全球市場或是日本市場,Apple、Asus/Google、

Amazon等廠商已拿下多數市占,而Sony卻還無法擁有一定市占;

Xperia Z靠著其本身商品力攻下了一定市占,但Xperia Tablet Z雖有商品力,

卻無法拿下一定市占;對於「比智慧型手機大的尺寸」是如何看待的呢?

田嶋:就算談到5吋以上的尺寸,也有分智慧型手機可延伸並覆蓋的部份,

與從10吋.7吋開始進攻的差異。

雖然這會是關於商業模式的內容,但在10吋、7吋的平板電腦領域,

因為Amazon與Google在初期所採取的行動,商業模式已變為「由補助來驅動」的形式;

變成相較於硬體的價值,是以能從軟體獲得的成本來決定的世界;

在這個領域內,是很難去訴求硬體的價值;故已變成是「完全不同的行銷方式」。

而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的「Xperia Tablet Z」也在要求硬體價值的消費者中有不錯銷售;

獲得全世界約2、3百萬人的支持;


但是有壓倒性多數的幾千萬人只關注平板電腦做為內容閱讀器的價值;

或是只在乎能否在店面以0元、甚至還可以另外收到現金回饋;故最初的發展已經變調了。

對我們而言,會希望盡可能地以與智慧型手機相同的商業模式涵蓋的方式,


去往大尺寸發展;另外,也希望思考在以內容所產生的補助型態之不同商業模式下,

Sony是否也能做出類似的商品;讓兩種模式以彼此平行的型態去思考。

老實說,硬體要多少都能做出來,產品也是,但重點在於要採用哪種商業模式,

該如何切入那個商業模式。

這部份比較在意的是在補助模式的平板電腦市場中,Sony會如何著手?

是否會將Sony的內容服務當做補助方式的前提呢?

田嶋:首先最初要決定收益的來源是內容,還是其他地方?

而決定了這部份之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現行的Android或晶片做不到的話,

也必須要進行相關的開發;如果現在的平台就能達成的話,就能以良好效率去執行。

從亞洲的情況來看的話,從智慧型手機切入的商業模式下,

到7吋左右應該能用智慧型手機去銷售;而那個尺寸分界點也逐漸變大中;

另外考量到我們的定位,仍然有可以拿下市占率的空間。

特別是在7吋左右,剛好是轉捩點;從10吋.7吋往下,

或是從智慧型手機往上的兩股趨勢剛好在那邊交會;

而從哪邊切入能帶給終端消費者較高的價值呢?

---翻譯文完---

重點整理:

1.Xperia Z1的開發耗時1年半;

2.Xperia Z的開發是以Z1為基礎;

3.Xperia Z1的天線應該是圓形的;

4.至今為止是每六個月改款一次旗艦機,未來尚不確定;

5.Sony與Google有洽談攜手合作開發產品;

6.相機是Sony調了一個師團單位的工程師們去Sony Mobile協助的,

  加上音響(Audio)、螢幕也各調一個師團的話,就會有三個師團的工程師,

  Sony集團到底有多少工程師阿。

以上供大家參考。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5.85.132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jfy (219.85.85.132), 時間: 09/08/2013 17:25:01
p520888     :先推再看!可以偷問J大大概花多少時間翻這篇嗎@@?1F 09/08 17:27
Lsamia      :我好想聽到能打電話的PSP的消息XD2F 09/08 17:27
jfy         :@p520888,7小時左右吧。3F 09/08 17:28
DASHOCK     :反觀htc4F 09/08 17:31
asd2260123  :先推!!5F 09/08 17:34
igarasiyui  :Xperia Z -> Xperia Z零式         靠 瞬間變超帥www6F 09/08 17:34
kyle0478    :在玻璃板上加點什麼....不就是防爆膜嗎? XDD7F 09/08 17:38
kyle0478    :感覺SONY的旗艦未來想走IPHONE那種定價方式 不過週期
kyle0478    :減半 經銷商也不一定會照著走
tarjan33167 :好文 辛苦了10F 09/08 17:46
jfy         :@kyle0478,半年改款一次是現行的,未來是否是半年還11F 09/08 17:47
jfy         :不確定。
※ 編輯: jfy             來自: 219.85.85.132        (09/08 17:48)
wsa28       :推優質翻譯 + 重點標示13F 09/08 17:48
ctx705f     :當我看推完推文已經在10F外了QQQQQQ14F 09/08 17:51
swelali     :推J大~翻譯辛苦了!!!15F 09/08 17:57
PAULJOE     :z鋼彈,z2,zz,z0?16F 09/08 18:11
asd2260123  :Z0 好潮XDD17F 09/08 18:26
chunyulai   :Z這個字母本來就是SONY旗艦字母18F 09/08 18:40
chunyulai   :從VAIO的Z和Walkman的Z都可以看得出來
hirokosima  :辛苦翻譯!謝謝。20F 09/08 18:41
banbanzon   :z1的相機看不出來是一個師開發的 要是上市機實拍和21F 09/08 18:50
banbanzon   :eprice之前測的差不多 被1020狂電到爆的機會不小
amethysta   :花這麼多時間翻譯,辛苦了23F 09/08 18:58
flightleaf  :大推專業翻譯24F 09/08 18:59
moneyandjob :jfy大頗有才華@@ 台灣sony手機缺你不可25F 09/08 19:00
gamertwo    :Xperia ZZ 頂天了吧!26F 09/08 19:17
halfmonster :Xperia XYX27F 09/08 19:22
halfmonster :Xperia XYZ
nirvashrough:希望Z1的相機真的有那麼厲害才好29F 09/08 19:29
igarasiyui  :ZZ對富野老頭來說是黑歷史阿w30F 09/08 19:29
igarasiyui  :eprice的實拍根本比不上外國的實拍...應該不能當基準
TheoEpstein :哈曼大人啊啊啊啊啊32F 09/08 19:35
mufo        :好文推  翻譯辛苦了!!33F 09/08 19:37
Taichun318  :推!!34F 09/08 19:42
bla         :eprice是不是拿到機王啊 夜拍有很恐怖的白色噪點35F 09/08 19:45
olaf        :感謝翻譯!!36F 09/08 19:46
Error999    :原PO對SONY的愛真是滿出來了37F 09/08 20:02
jay484848200:推38F 09/08 20:09
alvistan    :感謝推~ 期待SONY繼續進步!!39F 09/08 20:13
birdman4368 :Xperia不考慮和Z鋼彈出個聯名款嗎40F 09/08 20:15
jerrychou40 :SONY的使用者體驗好弱ˊ口ˋ41F 09/08 20:17
autumnwind  :所以Z=飛翼 Z1=飛翼零式?XD42F 09/08 20:18
kiddingsa   :SONY哥43F 09/08 20:19
hkd2        :有說過變小 就是mini 意謂有機會出mini版嗎?44F 09/08 20:30
grasses     :推!45F 09/08 20:30
hunk124     :感謝J大翻譯 辛苦了~46F 09/08 20:44
igarasiyui  :傳聞一直有Z1 mini阿47F 09/08 20:46
goli50      :快上市吧~~~等的好急啊~~~48F 09/08 21:02
ctx705f     :先推 回宿舍再看49F 09/08 21:06
zlexmark    :SONY要起飛了50F 09/08 21:15
kevin20541  :推51F 09/08 21:15
KCKCLIN     :只希望軟體更加加油,雖然ZL個人能接受了XD以及臺灣的52F 09/08 21:42
KCKCLIN     :維修品質能更加進步,明年換機SONY也是首選考量之一
priv        :很現實的一點是 Z1 被 1020 電爆 1020 也不會多賣幾54F 09/08 22:37
priv        :隻…
feisky      :用心推!另外很現實的是,相機贏了,銷量也要好看啊56F 09/08 22:47
wiabc       :推!57F 09/08 23:45
intotherain :Sony如果要把技術全上的話... 對手挫勒等啊...58F 09/09 00:08
kyle0478    :真的技術全上不就變要你命3000了XD59F 09/09 00:15
hsinggg     :上市拆掉以後小弟再告訴各位這是不是圓的天線...60F 09/09 00:30
hsinggg     :先謝謝J大翻譯.
alains      :翻譯辛苦了 推~62F 09/09 00:41
jfy         :@hsinggg,可能不會是正圓形吧,內文也有提到說有削63F 09/09 01:22
jfy         :掉一些。
kof70380    :用心推65F 09/09 08:06
kof70380    :期待未來jfy發更多優文
hsinggg     :J大, 小弟懂了, 指的是鋁製邊框=Ring Antenna, 正確67F 09/09 10:35
hsinggg     :的教科書名稱是環形天線. 剛剛小弟去看日文原文才懂
hsinggg     :他拿哀鳳出來鞭,是因為天線門事件的成因是不同天線間
hsinggg     :的間隙是故意設計的open點, 人手勉強算是導體,摸下去
jasonshiue  :感謝翻譯!!!推!!!!71F 09/09 10:44
hsinggg     :本來的open變short, 結果就效果變差了. 因為這次Sony72F 09/09 10:44
hsinggg     :用Ring天線會沒有明顯的迴路open點被人摸到,所以對幅
hsinggg     :設場型的影響較小. .... 但我也很好奇天線這樣做...
hsinggg     :場形應該...wwwwww, 那SAR是....wwwwwww
jfy         :@hsinggg,應該是鋁製外框=/=Ring Antenna,畢竟內文76F 09/09 13:26
jfy         :有提供到是環形天線的四邊削掉一下之後兩側貼上前後
jfy         :                            點
jfy         :玻璃板,而鋁外框則是決定用環形天線後,才改用鋁外
jfy         :框;另FCC應該有相關天線資料。
Xp3310      :推推81F 09/09 13:34
hsinggg     :SAR的報告看起來還好, 天線內容現在是隱藏的, 9/30後82F 09/09 14:29
hsinggg     :才開放觀看. 基本上我也比較喜歡動手摸啦XD~ 拆開摸
hsinggg     :比較有趣XDDD
hsinggg     :我是覺得削邊這句話講的是天線的造型.其實只要維持環
hsinggg     :型的架構, 具體是六角形,八角型, 這都可以是其次.
hsinggg     :只要電器長度跟共振模態可以維持也tune得出來,天線設
hsinggg     :技去符合視覺ID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最近看NewOne天線
hsinggg     :也是這樣的感想.
hypersonic  :ZOOOOOO90F 09/09 17:20
APC         :推翻譯~91F 09/09 18:39

--
※ 看板: sayumiQ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41 
※ 本文也出現在看板: CPLife
作者 jfy 的最新發文:
  • +35 [分享] 大谷與西川床具合作送2500個床墊 - Baseball 板
    作者: 114.34.175.52 (台灣) 2024-04-25 08:28:43
    今天新發表的,大谷翔平與西川床具合作「大きな夢を見ようプロジェクト」, (一起追求大夢想/目標專案) 大谷說:『因為自己從小就有充足的睡眠,所以才能總是積極地行動, 故決定免費贈送自己所愛用的西川床 …
    62F 35推
  • +202 Re: [新聞] 燕九郎加薪1萬日圓 仿效大谷翔平同意延 - Baseball 板
    作者: 114.34.175.52 (台灣) 2024-01-29 23:11:44
    引用サンスポ的影片與幾篇日媒報導來補充一下原本新聞沒談到的, 燕九郎在上台時,從筆談用的素描本掉出一張紙,被主持人提醒才發現, 而掉下來的那張紙上寫著「NG List」,之後燕九郎就把那張紙踢出去, …
    259F 202推
  • +273 [分享] 和田毅事件的新八卦資訊 - Baseball 板
    作者: 114.34.175.52 (台灣) 2024-01-14 17:04:13
    現代ビジネス的報導,但都是引用不具名人士言,故供參考: 軟銀制服組以「西武應該不缺先發投手、和田今年43歲且年薪要2億日幣」, 進而推論西武不會選和田毅,所以決定把和田毅放在28人名單外, 但1/9 …
    579F 284推 11噓
  • +22 [分享] 谷繁元信與達比修有對談 - Baseball 板
    作者: 114.34.175.52 (台灣) 2023-12-19 00:36:32
    谷繁元信直接在影片標題下了: 【訪問主張跑步無用論的達比修本人,但卻得到了意外的答案】 不過整片的內容其實並不只有談跑步無用論, 一開始是谷繁先問達比修說,原本他剛進職棒時還有點皮皮的, 是什麼的契 …
    26F 22推
  • +12 Re: [菜單] 50~60K 遊戲機(FF14為主) - PC_Shopping 板
    作者: 114.34.175.52 (台灣) 2023-09-25 01:21:07
    41F 12推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