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4-03-11 14:29:52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esolve (nobbb)
標題 [新聞] 經濟學人:民主病在哪里
時間 Tue Mar 11 08:01:36 2014


1.媒體來源:
請寫出完整媒體來源!例如中國時報、TVBS等,沒寫者一率刪除。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a.(該新聞是否超過三天?搜尋一下有沒有OP?)
 b.(社論特稿都不能貼!違者劣退,貼廣告會被劣喔!)

推翻烏克蘭政權的抗議者們對祖國懷有美好憧憬。他們手持標語,呼籲向歐盟靠攏、終
止俄羅斯干涉內政、推翻竊國賊亞努科維奇、建立廉潔政府。但是,他們最根本的要求
與許多人幾十年來奮鬥的目標一樣,即對抗腐敗、蠻橫的專制政府。他們渴望按規則辦
事的民主政體。


 個中緣由眾人皆知。大體上講,民主國家比非民主國家更加富裕,捲入戰火的機率較小
,反腐敗更加有力。從深層次看,民主國家讓人們直抒胸臆,決定子女和本人的命運。
全世界這麼多人、這麼多地方、願意付出這麼大代價,一起為了民主之理念而奮鬥,這
是其不朽魅力最好的證明。


 然而,最近基輔等地的歡呼聲背後夾雜著焦慮,因為好幾個國家都上演了同一種令人不
安的運動模式。民主聚集在重要廣場。政府默許惡棍反擊,但在民眾的堅強護衛和全球
新聞媒體的聚焦下,政府被迫讓步。全球歡呼政權垮臺,願為建立民主政府伸出援助之
手。可是,趕走獨裁者容易,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政府則困難得多。新政府舉步維艱,
經濟疲軟,結果整個國家沒比革命前好多少。這就是阿拉伯革命和十年前的烏克蘭橙色
革命的故事。2004年,亞努科維奇被街頭抗議趕下臺,2010年又被選上總統(其中有大
筆俄羅斯資金捲入),然後反對派再度上臺,結果國家狀況還是一樣糟糕。


 民主正在經歷艱難時世。獨裁者被趕下臺以後,反對派大多無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政
府。甚至在那些業已建立民主制度的國家,體制問題已經變得十分明顯,社會上瀰漫著
對政治的幻滅情緒。然而,僅僅幾年前,民主還大有統治世界之勢。


20世紀下半葉,民主在那些最困難的地域生根發芽——遭納粹重創的德國,窮人最多的
印度,1990年代經歷過種族隔離的南非。反殖民浪潮創造了一大批民主化的亞非國家,
民主政府取代了專制政權:希臘(1974)、西班牙(1975)、阿根廷(1983)、巴西(
1985)和智利(1989)。蘇聯垮臺創造了一批中亞的新興民主國家。美國智庫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統計,截至2000年,全世界共有120個民主國家,佔全世界總人口的
63%。


 那一年,超過100個國家的代表在華沙齊聚一堂,參加世界民主論壇(World Forum on
 Democracy),宣布“人民意志”乃是“政府權威之基礎”。美國國務院發布報告,宣
稱各種各樣的威權主義、極權主義政府形式都已經“試驗失敗”,“現在看來,民主取
得了最終勝利”。


 打了那麼多勝仗以後,自然會冒出這種想法。但往後退一步,冷靜地來看,民主的勝利
沒有那麼多必然性。民主政制濫觴於雅典,之後過了兩千多年,啟蒙運動才把民主推上
政治模式的前臺。18世紀,只有美國革命創建了可持續的民主。19世紀,君主主義者一
直試圖對抗民主力量,實現復辟。20世紀上半葉,新興民主政體在德國、西班牙和意大
利都失敗了。1941年,全世界只剩11個民主國家,羅斯福擔心“民主的火焰將被野蠻人
熄滅”。


20世紀晚期的進步勢頭在21世紀終止了。今年,全世界約40%的人口將參加自由、公平的
選舉,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但是,民主在全球的發展停滯了,甚至可能已經逆流
。自由之家認為,2013年是全球自由指數下降的連續第8個年頭,其頂峰是本世紀之初,
隨後便一路下滑。1980至2000年間,民主只是遭遇一些小挫折,但2000年以來,面臨的
障礙越來越多。民主的問題已經沒法用簡單的數字來呈現。許多名義上的民主國家已經
滑向專制政權,民主只剩選舉這一外在形式,缺少民主制度有效運轉所需要的人權和體
制保障。


 勝利能夠點燃人們對民主的信心,例如政權更迭之際的開羅和基輔,但隨後便再度熄滅
。在非西方地區,民主屢屢崩潰。而在西方內部,民主常常與債臺高築、運作失靈等字
眼聯繫在一起,損害其國內外的名聲。民主永遠有批評者,但現在,西方內部出現種種
缺陷,其海外形像日益脆弱。於是,原來的批評聲音重新被加以嚴肅對待。民主失勢,
原因何在?


" 歷史輪迴有兩個原因。其一是2007-08年的金融危機,其二是中國崛起。

金融危機造成的心理創傷與經濟損失一樣大。它揭示了西方政治體制的根本性弱點,破
壞了西方人固有的自信。西方政府數十年來持續發放福利,任憑債務不斷升高,政客們
以為他們已經超越了繁榮泡沫的循環並解除了風險。許多人對本國政治體制不再抱有任
何幻想——尤其是當銀行家們為自己訂製高額獎金時,各國政府卻掏出納稅人的錢為銀
行紓困。金融危機讓華盛頓共識招致新興世界齊聲譴責。


 同時,中國共產黨打破了民主世界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壟斷。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L
arry Summers)觀察到,美國每30年生活水平翻一番,而中國過去30年間每10年生活水
平翻一番。中國的精英階層認為,他們的模式——共產黨緊密控制,以及穩定地選賢任
能——比民主效率更高,更能避免僵局。中國領導人每十年左右換一屆,按照完成施政
目標的能力選拔幹部。



 批評者們譴責政府用各種措施控制民意,無論是關押異議者或審查網絡言論。他們批得
沒錯。不過,中國政府嚴密控制的決心反過來也證明了對民意的關切。同時,中國領導
人有能力處理國家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困擾民主國家數十年。例如,
中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2.4億農民享受養老保險——這要比美國公共養老保險體系的
總人口多得多。


 許多中國人願意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忍受現行體制。2013年皮尤全球態度調查(Pew S
urvey of Global Attitudes)顯示,85%的中國人對本國發展方向“十分滿意”,而在
美國這一數字僅為31%。復旦大學的張維為提出,民主正在破壞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
因為民主使得政治僵局製度化、輕視決策、還產生了小布什這樣的二流總統。北京大學
的俞可平提出,民主使得一些簡單事情“過於復雜和瑣碎”,讓“某些擅長甜言蜜語的
政客誤導民眾”。同樣來自北京大學的王緝思觀察到,“許多引進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
度的發展中國家正在遭遇社會動盪和騷亂”,中國則提供了另一種模式。從非洲(盧旺
達)到中東(迪拜)、東南亞(越南),都在嚴肅對待這一意見。


 面對2000年以來一系列的民主派失望情緒,中國的發展顯得更加強勢。俄羅斯的民主派
首先遭遇重大挫折。1989年柏林牆倒塌,蘇聯的民主化進程似乎不可阻擋。1990年代,
俄羅斯在葉利欽領導下醉醺醺地朝民主走了幾步。但1999年末,他將權力移交給普京—
—一名克格勃(KGB)特工。從那以後,他分別兩度擔任總理和總理。這位後現代沙皇已經
摧毀了俄羅斯的民主實質,遏制新聞自由,關押反對派,同時,他還維持著表演——每
個人都可以投票,只要讓普京先生獲勝。


委內瑞拉、烏克蘭、阿根廷等地的獨裁者依樣畫葫蘆,沒有完全拋棄、而是維持著民主
的假象。這讓民主的信譽進一步受損。"

 另一重大挫折是伊拉克戰爭。2003年美國領導的侵略戰爭結束後,傳說中薩達姆擁有的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未兌現。隨後,小布什又把戰爭的藉口換成了自由與民主。“自由
國家協同一致推動民主,乃是敵人失敗的先聲。”他在總統連任講話上說。這已經不只
是機會主義了:小布什真誠地相信,只要獨裁者主宰中東,這片土地就是恐怖主義的土
壤。但這讓民主進程遭受重創。左翼人士找到了新的證據,證明民主不過是美帝國主義
的遮羞布。現實主義外交家則認為,當前伊拉克日益動蕩的局勢再度表明,美國領導的
民主化進程是社會不穩定的解藥——美國一旦放棄領導權,社會就動蕩了。而福山等清
醒的新保守主義者則將其視為民主水土不服的又一例證。


 第三個嚴重挫折是埃及。穆巴拉克政權2011年垮臺,浪潮般的抗議活動讓人們看到希望
,以為民主將在中東地區傳播開來。但頌歌隨即變成悲鳴。埃及大選的贏家不是自由派

,而是穆爾西的穆斯林兄弟會。穆爾西把民主當作贏家通吃的體制,將穆兄會塞入政府,

賦予自己幾近無限的權力,創建穆斯林永遠佔大多數
的上議院。2013年7月,軍方介入逮捕埃及首位民選總統,關押穆兄會高層人士,殺害數
以百計的抗議者。埃及局勢與敘利亞戰爭、利比亞無政府狀態一道打破了阿拉伯之春的
希望。


 同時,民主陣營的某些新成員成績不佳。南非自1994年引入民主體制以來,一直是由非
洲人國民大會統治。該黨越來越自私自利。土耳其一度將溫和的伊斯蘭教與繁榮、民主
結合在一起,而現在正墮入腐敗與專制的深淵。孟加拉、泰國和柬埔寨的反對黨要么抵
制大選,要么拒絕接受選舉結果。


 所有這一切都證明,維持民主正常運轉是一項非常漫長的工作,那種以為民主可以自己
迅速生根發芽的想法已經煙消雲散。雖然民主如小布什和托尼?布萊爾所說是“普世的追
求”,但它還是一種基於文化的實踐。西方國家幾乎都是在建立復雜的政治制度很長時
間以後才落實選舉權,實現強有力的公民組織和憲法權利,而西方社會一貫珍視個人權
利與司法獨立等理念。


 不過,原本視為民主範例的體制最近幾年卻變得過時而無用。美國已成為政治僵局的代
名詞。這個國家如此癡迷於黨派之爭,以至於過去兩年間兩度站在債務違約的懸崖邊緣
。分割選區以謀取選舉優勢的行為也侵蝕了美國民主。這種行為鼓勵極端主義,因為政
客們只顧吸引“死忠”選民,拋棄了大量的普通選民。金錢獲得了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
的政治影響力。數以千計的說客(平均每位國會議員有超過20名說客)讓立法過程變得
更為冗長和復雜,讓特殊利益集團更有機會參與其中。所有這一切給人造成的印像是,
美國民主是可以賣的,富人權力比窮人大,儘管說客和金主們宣稱政黨開銷是在踐行言
論自由的權利。結果是,美國的形象——乃至民主本身——遭受可怕的衝擊。



 歐盟也不是民主的榜樣。1999年引入歐元主要是技術官僚的決策;只有兩個國家(丹麥
和瑞典)就此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結果都是否決)。鞏固歐盟權力的《里斯本條約》遭
選民們錯誤地投票否決。歐元危機最困難的日子裡,歐元精英們強迫意大利和希臘用技
術官僚取代民選領導人。歐洲議會修補民主赤字的努力失敗了,這一機構本身遭到忽視
與鄙夷。歐盟已成為孕育民粹主義政黨的沃土,荷蘭自由黨的基爾特?威爾德斯(Geert
 Wilders)和法國國民陣線的勒龐等人宣稱,將捍衛普通百姓,對抗傲慢、無能的精英
。希臘的金色黎明正在考驗民主國家對納粹式政黨的容忍限度。原本用來遏制歐洲民粹
主義的機制,如今卻讓它死灰復燃。



 民主的壞脾氣,甚至在民主的心臟地帶,它也遭受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而非小毛病。
自民主的黎明——19世紀晚期以來,民主通過民族國家和全國性議會得以體現。人民選
出代表,在一定時期內行使國家權力。但這種安排從上到下均遭到衝擊。


 從上層來看,全球化改變了一國政治的根基。國家領導人將一大部分權力移交給全球市
場和跨國主體,例如貿易與金融。結果,政治家無法向選民兌現承諾。IMF、WTO、歐盟
等國際組織影響力越來越大。自然,人們會問:單個國家如何處理氣候變化、偷逃稅款
等頑疾?政治家們為了應對全球化,喪失了審慎的品格,將權力送給某些領域未經選舉
的技術官僚。央行獨立決策的國家數量從1980年的約20個增加到現在的逾160個。


 來自底層的挑戰更為嚴峻:加泰羅尼亞和蘇格蘭等民族可能獨立,印度各邦和美國的市
長們,他們都想從中央政府手中奪回權力。另外,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莫賽斯?奈姆
(Moises Naim)指出,NGO和說客等“微觀權力”正在擾亂傳統政治結構,無論民主或
獨裁國家的政治家日子都將更加難過。互聯網讓微觀權力的組織和宣傳工作變得更加便
利;觀眾們每個星期參與一次生活秀的投票,網民們輕點鼠標便可發出聯署信,在這樣
的世界,每隔幾年才輪到一次的政治選舉越來越與時代脫節。英國議員道格拉斯?卡爾斯
維爾(Douglas Carswell)將傳統政治比作HMV——一家業已破產的英國唱片店——人們
通過Spotify(一家流媒體服務網站)想聽什麼就聽什麼、想什麼時候聽就什麼時候聽。


 但是,民主面臨的最大挑戰既不是來自上層,也不是來自底層,而是中間——選民本身

。柏拉圖關於民主的主要憂慮是市民“沉湎於日常生活的享樂”。這的確是真知灼見。
民主政府逐漸習慣於背負龐大的結構性債務,借錢滿足選民的短期需求,忽視長期投資
。法國和意大利已經30多年沒有實現過財政平衡。金融危機驟然暴露了此類以藉債度日
的民主國家的真面目。


 隨著危機後的刺激政策逐步縮小,政客們現在必須直面兩難困境。經濟持續增長、信貸
寬裕的日子可沒有這些煩惱。但政客們要想說服選民接受財政緊縮,那麼他們的選票箱
將會很難看。增長放緩、財政吃緊,導致利益集團爭奪有限資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更
糟糕的是,這種競爭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西方世界展開。老人投票率比年輕人高,更有組
織性(譬如強大的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因此他們的選舉影響力更大。老人在數量上佔
據絕對優勢。許多國家現在面臨過去與未來的鬥爭,既有福利與未來投資的鬥爭。



 日益蔓延的厭倦情緒讓民主雪上加霜。發達國家的黨員數量持續下降:僅僅1%的英國人
現在參加政黨,而1950年的數字是20%。選民數量也在下降,一項針對49個民主國家的研
究顯示,選民數量自1980-84年至2007-13年間下降了10個百分點。2012年針對7個歐洲國
家的調查顯示,逾半數選民“根本不信任政府”。同年Yougov公司針對英國選民的調查
表明,62%的受訪者認為“政客永遠在撒謊”。


 同時,“鬧著玩兒”和“遊行抗議”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2010年,冰島的“最好黨
”(Best Party)承諾將公然腐敗,卻贏得足夠選票,成功走進雷克雅維克市議會。20
13年,四分之一的意大利選民支持格里羅——一位喜劇演員。如果人們真是一無所求,
這種對政治的普遍厭倦情緒也許是健康的;但選民實際上有很多要求。結果將造成惡劣
、不穩定的影響,一方面依賴政府,一方面卻鄙視政府。這種依賴關係使得政府過度擴
張、背負過多債務,而鄙夷的情緒剝奪了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機能失調與壞脾氣接踵
而來。


 "心臟地帶的民主問題有助於解釋其他地方遭遇的困難。20世紀民主之所以運轉良好,
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的霸權:其他國家自然而然想要模仿世界領袖。

但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和歐洲失去了榜樣的魅力和推廣民主的胃口。

奧巴馬政府現在似乎被恐懼所纏繞,害怕民主會造成政權腐敗或幫襯聖戰主義者。既然
美國政府連預算都通不過,更談不上對未來的任何規劃,那其他發展中國家為什麼要把
民主當作理想政體呢?既然歐元國家的精英們為了財政原則而踢走民選領導人,那獨裁
者們為什麼要聽從歐洲的民主教誨呢?



 與此同時,新興世界的民主國家遭遇了發達世界的同樣問題。這些國家也受到短期開銷
的束縛,拿不出長期投資。巴西允許公務員53歲退休,卻造不出一個現代化的機場。印
度給客戶們小恩小惠,卻沒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各國的政治體制被利益集團所綁架,
被反民主的惡習所破壞。


英國歷史學家帕特里克?弗倫奇(Patrick French)寫道,印度下院所有30歲以下的議員
均出自政治世家。甚至資本家們都不再願意支持民主:許多印度商業大亨一直在抱怨,
印度的混亂民主造就糟糕的基礎設施,


而中國的威權體製造出了高速公路、漂亮的機場和高速鐵路。


 以前,民主也曾退卻。1920、1930年代,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來勢洶洶:西班牙193
1年恢復議會制時,墨索里尼將其比作在電氣時代使用煤油燈。1970年代中期,西德總理
維利?勃蘭特聲稱,“西歐民主只剩二三十年的時間;然後它將滑落,失去動力和方向,
陷入獨裁者包圍的海洋”。如今事情沒那麼糟糕,但針對民主的優越性和必然性這一理
念,中國造成的威脅遠比共產主義來得大。


 然而,中國令人震驚的前進步伐有其深層次缺陷。精英階層變成自我循環、自私自利的
小圈子。50個最富有的全國人大代表擁有的財富總額達947億美元,是50個最富有的美國
國會議員的60倍。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10%降到了8%,未來可能繼續下降——對於依靠經
濟增長維持合法性的政權來說,這是巨大的挑戰。"



 托克維爾在19世紀時指出,民主的外表總是看起來比內在虛弱:表面上各種混亂,實際
上卻具有很多內在力量。產生新的領導人,提供新的政策,民主國家能夠比專制國家採
取更加新穎的策略處理問題,雖然尋找正確的政策可能來來回回花費很多時間。但新興
民主國家和老牌民主國家若想確保勝利,都必須打牢根基。


 擺正民主 : 麥迪遜(James Madison)和密爾(John Stuart Mill)等現代民主的奠基
者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的清醒態度。他們將民主視為有力、但不完美的機制:需要審慎
設計,發揮人類的創造力,但還要製約反常的人性,確保機器正常工作,不斷加油、調
試、試驗。


 清醒的品格在建立民主制度伊始尤為重要。最近之所以出現那麼多失敗的民主試驗,原
因之一就是過於看重選舉,輕視了民主的其他必要因素。例如,國家的力量必須得到製
衡,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必須得到保障。那些最成功的新興民主國家,秘訣之一便是克
服了多數主義(majoritarianism)的誘惑——贏得大選以後,多數派即可為所欲為。印
度從1974年(除了實施緊急狀態的那幾年)、巴西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兩國都得以保
持民主政體至今,原因都只有一個: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個人權利。


 強有力的政制不但能夠促進長期穩定,還可以減少少數派篡權的機率。它還能夠支持打
擊腐敗——發展中國家的禍根。相反,新興民主國家受挫的第一個信號就是民選領導人
逾越權力——通常是以代表大多數人的名義。穆爾西想方設法要把穆斯林兄弟會的支持
者塞進埃及上議院。亞努科維奇削弱了烏克蘭議會的權力。普京以人民的民意踐踏了俄
羅斯的獨立機構。若干非洲國家領導人正在實行殘暴的多數主義——取消總統任期限制
,或如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2月24日所做的,懲罰同性戀行為。


 這類反自由的行為發生時,即使受到該國國內大多數人支持,外國領導人也應當大聲喝
止。但是,最需要吸取教訓的是新興民主政體的設計者:他們應當看到,對於健康的民
主政體而言,強有力的分權制衡的重要性不亞於選舉權。甚至謀求獨攬大權的政客也應
當從埃及和烏克蘭吸取教訓:要不是穆爾西和亞努科維奇謀取權力,激怒同胞,前者就
不會呆在監獄裡,被送上法院的被告席,後者也就不會流亡海外。


 即使是成熟的民主國家也要注意自身的製度建設。全球化和數碼革命使得某些最受推崇
的政治體制變得陳舊不堪。制度完備的民主國家需要將自身體制升級換代,解決本國問
題,重新拾起民主的國際威望。某些國家已經開始有所準備。美國參議院採取措施,加
大參議員阻撓提名的難度。一些州引入公開初選,並將劃分選區的工作交給獨立委員會
。還有別的措施。改革政黨資金政策,公佈所有金主的名字,這也許能減少特殊利益集
團的影響力。歐洲議會可以要求議員提供公款開銷的發票。意大利議會有太多享受高薪
的議員,上下議院權力過於均等,導致任何議案都難以通過。可是,改革者必須有大魄
力。


限制特殊利益集團的最好辦法是限制政府項目數量。解決政治厭倦情緒的最好辦法是政
客們少說大話。質言之,政府越小,民主就越健康——這一理念可追溯至美國革命。“
建立人統治人的政府過程中,”麥迪遜提出,“最大的困難是:你必須先讓政府控制民
眾;然後讓它控制自己。”有限政府的概念是二戰後民主復興的必要因素。《聯合國憲
章》(1945)和《世界人權宣言》(1948)設定了各國政府不可踐踏的人權與規則,即
使大多數人希望政府這麼做。


 這些分權制衡的理念乃是出於對暴政的恐懼。但如今,尤其是在西方,扼殺民主的敵人
越來越隱蔽。一個是政府規模。政府持續擴張,導致個人權利受損,特殊利益集團受益
。另一個敵人是政府允諾空頭支票的惡習,要么是發放根本承擔不起的福利,要么是發
動贏不了的戰爭(例如打擊毒品)。選民和政府都必須認可限制政府擴張權力的慾望。
譬如,央行的獨立決策成功遏制了1980年的通貨膨脹。現在正是時候,應當在更大範圍
內限制政府權力。成熟的民主國家,與新興民主國家一樣,都需要對民選政府進行分權
制衡。


 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我限制。他們可以嚴控財政支出——例如瑞典已經承諾根
據經濟發展平衡預算規模。他們還可以引進“日落條款”,強迫議會每十年重審一遍法
律。他們還可以請求超越黨派利益的委員會來設計長期改革方案。瑞典的獨立委員會提
出符合實際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大私人養老金份額,根據人口預期壽命調整退休年齡,
使得該國的養老金體系免於崩潰。智利在協調銅產品市場活力與民眾希望分享利潤的呼
聲之間做了很好的協調工作。該國還實行嚴格規定,確保適應經濟周期,指定專家委員
會分析市場漲落。


 對於虛弱的民主國家來說,賦予智者與好人以更大權力,這難道不是一劑良藥嗎?不盡
然。無私的規則可以防止人們選擇導致破產和社會停滯的政府支出方案,或者保護少數
族裔免於迫害。但是,技術官僚的統治也有其局限性。在財政政策和福利改革等重大領
域,權力應謹慎行使,過程必須公開、透明。


 一些權力向上集中,由領導人和技術官僚決策,那麼另一些權力則應下放給普通民眾,
以取得制衡。難點在於,如何利用全球化與本土化這兩股力量,不迴避、不抗拒。既有
的民主國家面臨的兩股力量——上層的全球化,下層的微觀權力——如果取得平衡,就
能夠增強民主,而非破壞民主。


 托克維爾提出,本土的民主常常是最好的民主形式:“市鎮集會對於個人自由的意義,
就像小學的科學課一樣;它教導人民如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使用、享受民主。”市長
的支持率通常是全國性政客的兩倍。現代技術能夠幫助實行現代版的托克維爾式市鎮集
會,推動公民參與與創新。過度的網絡民主形式(每件事都要反反復復的投票)可能會
受到特殊利益集團操縱。但技術和直接民主能夠相互制衡,打個比方,獨立的預算委員
會可以評估發起投票的成本和可行性。


 某些地方政府正在逐漸取得平衡。最鼓舞人心的例子是加利福尼亞。加州的直接民主體
制允許公民投票審議互相矛盾的政策,例如提高財政支出和降低稅率,同時,封閉的黨
內初選和選區劃分滋長了極端主義。但最近五年,加州引入一系列改革措施。這其中一
部分是慈善家、投資家貝格魯恩(Nicolas Berggruen)的功勞。加州設立“長期規劃”
委員會,制衡選票的短期利益,還引進了公開初選,並將劃分選區的工作交給獨立委員
會。加州還成功實現預算平衡——州參議院主席斯坦伯格(Darrell Steinberg)稱之為
“近乎超現實”的成就。


 芬蘭政府設立了類似的獨立委員會,為養老金體系的未來規劃建言獻策。同時,芬蘭嘗
試利用電子化民主:議會必須審議任何超過5萬人聯署的動議。但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結合技術官僚與直接民主,上層與下層的代表性——如果民主想要恢復健康的話。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曾說過:“民主不會永遠存在。它會衰弱、耗盡,然後自殺
。從來沒有哪個民主政體最終沒有自殺。”顯然他錯了。民主是20世紀意識形態之爭的
偉大勝利者。但如果民主還想延續20世紀的輝煌戰績,它必須在幼時得到一絲不茍的呵
護,成年後孜孜不倦地雕琢。


3.新聞連結:
(超過一行或有中文網址請縮個網址! 板規內文有提供縮網址網站)←看完可刪除此行


http://goo.gl/5S7W28
DEMOCRACY | The Economist
[圖]
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 Democracy was the most successful political idea of the 20th century. Why has it run into trouble,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revive it? ...
 

4.備註: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劣文"請注意")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5.170.225.133
neverlight:民主的命運就是最後選出一個人來摧毀民主1F 03/11 08:03
bbdirty5566 
bbdirty5566:那麼長怎麼看2F 03/11 08:04
BlackBass:樓上 你真的有上過民主教育?3F 03/11 08:04
laba5566:嘻嘻 中國那麼好 結果還是一堆人想移民 好奇怪4F 03/11 08:04
milkyway168:不想看學者說廢話 落落長5F 03/11 08:12
panny2010:文章太長,略過6F 03/11 08:13
wqj3701:實際徹底實行民主的國家有出現過嗎7F 03/11 08:13
yangcain:這是上次的經濟學人主題吧,原文一直沒時間看8F 03/11 08:15
yangcain:寫得很好啊,經濟學人立場本來就很堅定
andersontom:這是經濟學人文章 看到布什直接END了 死26文10F 03/11 08:17
gn01223489:簡單來說就是民主最大的敵人就是民主11F 03/11 08:17
yangcain:比美國自稱自由派卻要求提高政府權力的左派好多了12F 03/11 08:17
watashiD:真的,中國人還是適合獨裁政府。民主自由不適合他們13F 03/11 08:23
g8330330:這篇文章不是說中國好吧! 有看完整文嗎?14F 03/11 08:23
d9637568:民主跟獨裁看銀英楊威利和萊茵哈特就知道了15F 03/11 08:24
g8330330:代議政治有太多利益團體侵入,傷害到民主本質16F 03/11 08:24
watashiD: "重點來了"跟"括號" 都是中國人看到的時候射了的地方17F 03/11 08:26
gn01223489:同意樓上說的18F 03/11 08:26
jyekid:好長的文章 不過各個時代的體制本來一直在修正中19F 03/11 08:27
jyekid:哪天民主被幹掉一點都不意外
ReallyWayne:殺光kmt就是臺灣的民主21F 03/11 08:37
kei29:你加這些個人意見想幹嘛22F 03/11 08:38
urbunny:因為他是中國人啊 標題就露陷了23F 03/11 08:39
netsphere:民主的外衣其實是搞獨裁的馬整腐24F 03/11 08:41
IndianF4:此ID不意外25F 03/11 08:43
grandwar:中國人喜歡吃屎自己開心的吃屎就好,不要把屎推廣為世界26F 03/11 09:00
grandwar:標準糧食不成功還找一大堆文來說:你看!都是你們不吃屎才
grandwar:會這樣。
ams9:真的是好文 把篇簡化為捧中就太可惜了 謝謝分享29F 03/11 09:04
shvanta:這是一篇好文, 但是po文者只標註自己想看的東西30F 03/11 09:06
※ 編輯: esolve          來自: 85.170.225.133       (03/11 09:41)
yukiko:這是專業好文阿 能自省是好事31F 03/11 09:44
fantasibear:裡32F 03/11 09:55
julians:所以這麼多人想要繼續當皇民不意外阿33F 03/11 10:13
kimuta:看完了,好文推推.一成不變會走向衰亡,民主制度也該進步.34F 03/11 11:01
台灣經濟從印鈔機上就開始輸.....(;´Д`A @ 王大師論壇 :: 痞客邦 PIXNET ::
[圖]
[圖]
[圖]
上週大濕寫了一篇台灣的奴隸制度,從履歷的撰寫上,就可一覽無遺的文章。但這也僅是表象,你會不會問自己,我們為什麼會接受這樣的待遇?你可能會說,如果我只要勇敢一點,跟資本家抗議,他們要什麼,我就故意不提供 ...
 
HatomiyAsuka:誰是幕後操控政治的人? 是有錢人及財團36F 03/11 14:13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0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