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
標題 [新聞] 偏鄉教改難/師資困境 專聘制招不到熱血
時間 Fri Sep 22 09:10:34 2023


偏鄉教改難/師資困境 專聘制招不到熱血師

2023-09-22 01:07

聯合報/ 記者周妤靜、趙宥寧、馮靖惠/專題報導


立法院二○一七年末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挹注加給津貼提升偏鄉教
師福利,並在正式教師及代理教師間撐出新的空間—「專聘教師」,期望讓偏鄉老師「留
下來」、偏鄉學生不必年年適應新老師。但「願景工程」與聯合報採訪團隊檢視專法施行
狀況,發現六年來僅新北市、嘉義縣曾招募專聘教師,專聘制度就此絕後。


一聘兩年 待遇比照專任

「專聘教師」是由地方教育局處以一聘兩年契約,專案聘任有教師證教師到偏鄉;薪資待
遇比照專任,不適用公保,而是勞保。

二○一九年嘉義縣教師甄選放榜,招募廿名專聘教師,卻僅五人報到且隔年陸續離職。新
北市開放教師甄選落榜者選填專聘教師,僅一位報到。此後,再無其他縣市跟進。

許可欣(化名)曾是台灣教育史上稀有的「專聘教師」之一。三年前她考上專聘教師,分
發到嘉義山區一所小學,沒公車可到。她第一年任教時,上山前得備好一周五天晚餐食材
,讓同事載她上山。要參加校外研習,得跟其他老師約好,才能搭便車下山。


山中偏鄉小校無法招到足量的師資,「有教無類」很難落實。記者蔡宗儒/攝影
山中偏鄉小校無法招到足量的師資,「有教無類」很難落實。記者蔡宗儒/攝影

誘因不足 專聘仍拚正式


偏鄉成長的許可欣說,她挺能適應山間。但像她這樣有教師證,即使考上專聘教師,還是
會參加正式教師甄選,「除非專聘教師薪水是正式教師兩倍。」她半開玩笑說。

「專聘教師」曇花一現,最大問題是「誘因不足」。參與立法的教育部專門委員陳添丁指
出,專聘制限「有教師證」報考,已脫離制度本意,也導致專聘教師乏人問津。

陳添丁還原專聘制度立法精神—鼓勵「無教師證」、有意回饋偏鄉的畢業生投入偏鄉。政
府提供優於代理老師的待遇及公費修習教育學分資格,支持無證教師考取教師證、訓練無
證教師成服務偏鄉「特種部隊」。


開放無證 美意不敵教團
陳添丁強調,開放無證教師前提是「偏鄉學校真的招不到老師」,到第三十招還找不到人
時有所聞。何況三招以後,學校依法就要讓無教師證、只有大學文憑的人來當代理教師。
但教師團體強力抵制,認為這會破壞師培體系的證照制度。


誠致教育基金會前董事長方新舟指出,當年條例立法攻防時在最關鍵文字退守,變成「有
教師證才能考」專聘。原來廣納人才進入偏鄉美意頓失,專聘制度從此形同跛腳。

細究專聘教師的待遇,包含「考核獎金」及「晉級」制度、寒暑假也有薪水;若與未兼行
政職務的代理教師相比,每年多了兩個月薪資。但對有證教師來說,離考上正式教職僅一
步之遙,不願為兩月薪資遠走偏鄉。


招考偏差 合適教師難尋

專聘制度先天不良,後天執行也與立法精神相去甚遠。嘉義縣教育處認為,「專聘教師本
質上仍為代理教師」,且當年嘉義縣並非獨立招考專聘教師,而是統一招考正式教師,讓
備取廿名「順便」錄取為專聘教師。


陳添丁表示,聯招無法針對偏鄉學校需求設計考題、難篩選有能力任教偏鄉的教師。另一
位前專聘教師曾子芸(化名)表示,專聘教師甄選應看重老師在偏鄉教學的經驗與熱情。
這是現有招考制度「考不出來」的。


陳添丁建議檢討專聘制度,畢竟代理教師已可領全年薪,逼近專聘待遇,使專聘更不具吸
引力。條例施行多年,可嘆偏鄉學生還是問著多年前那句電影台詞:「老師,你會不會回
來?」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6134?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偏鄉小校/一人成班 不缺設備缺後援

2023-09-21 00:38

聯合報/ 記者周妤靜/專題報導

位於嘉義縣梅山鄉的仁和國小,地點極度偏遠,學校卻絕不破敗。二○一七年「偏遠地區
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通過後,教育部挹注大筆經費到偏鄉學校,每三年補助兩百萬元,仁
和國小於是改建了廁所、在每間教室擺出電子白板。


山中學校的硬體追上都市,甚至更高級。仁和國小持續升級設備,各班黑板都換新、搭配
觸控式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原始山林形成強烈對比。

但前校長陳志鴻說,煩惱並沒有解除。偏鄉小校最缺的,不是硬體而是人─沒有學生。

陳志鴻說,今年送走三位畢業生、迎接一位新生,全校只剩五個學生,「學生人數掉到個
位數,其實滿挫折的。」仁和國小所在的太和村,是個產茶為主的漢人村落,已經許久沒
有聽過嬰兒的哭鬧聲,每年入學新生都不超過五人。


許多偏鄉小校努力面對「一人成班」的挑戰。陳志鴻說,師生「獨守空閨」,難達到舉一
反三、教學相長;當學生少到無法呈現全班學習能力的「常態分布」時,「老師教出PR3
的學生,該怎麼講?」學力落後看似直接反映老師教學不力,讓偏鄉老師備感挫折。


為替偏鄉老師增能,陳志鴻向教育部國教署申請「教學訪問教師計畫」,邀請教學優良的
教師到偏鄉學校,花一學年協助偏鄉教師開發課程、增進教學專業。但極需協助的仁和國
小遭到拒絕,理由是「學生數太少」。


陳志鴻無奈,訪問教師人數有限,分配給三十人以上的偏鄉學校,「是更有效益啦。」教
學訪問教師計畫八年來平均每年只有廿七所學校配對成功,全台灣偏鄉中小學高達一千多
所,訪問教師的專業量能無法雨露均霑。


有許多民間團體投入偏鄉課後輔導,仁和國小也未得民間資源青睞。原因同樣是學生數太
少、地點太偏遠。

陳志鴻擔任仁和國小校長的這兩年,除了尋覓資源,也力求發揮小校特色,設計「山林冒
險」體驗教育,帶學生走訪石壁山和大尖山步道。在陳志鴻調校前,仁和國小整併了同學
區的太和國小,精簡行政體系、積極面對偏鄉缺人問題,一面等待後援。但時間不等人,
母親高齡,他也只能請調至平地,結束「山道校長」為偏鄉教育奮戰的日子。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400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偏鄉教改難/代理師拚 深耕偏鄉成王牌

2023-09-22 01:08

聯合報/ 記者周妤靜/專題報導


代理教師范宜云:法規不承認七年的偏鄉代理年資,修完教育學程後還要再代理兩年,才
能抵免「實習」取得教師證,有資格報考正式教職。

對家長來說,代理老師並不是「不得已的選擇」。林美惠從沒問過兩個孩子的老師:「你
是正式還是代理?」她蹲在自家民宿門口邊剝蒜頭邊說:「只要認真教學,讓孩子有所成
長,即使不是正式的,我們也認同。」


林美惠在屏東縣車城鄉務農並經營民宿,她的想法與多數偏鄉家長一致—根據偏鄉教改大
調查,八成三的偏鄉家長最在乎老師的教學熱忱,僅百分之八認為有教師證是必要條件。
但有教師證的「正式教師」卻是教育體制唯一認可的聖杯。


在花蓮縣玉里鎮三民國小任教的范宜云當了七年代理教師,已是學校的「王牌」教師。三
民國小前校長劉冠暐説,范宜云的國語文教學很厲害,「低年級的國語交給她,我們就放
心了。」對偏鄉孩子,她有熱忱。她也是國語文教師共同備課時的領導者,指導新來正式
教師,「如果需要,她甚至會陪著新老師去面對學生、面對家長」。


范宜云有「王牌」美譽,但缺了教師證。在現行聘任規則下,只要有教師證這張牌,即使
沒經驗也可比她這臨時王牌更早拿到任教入場券。也幸好,學校好幾年沒在三招前找到人


今年她第三次報考代理教師,必須試教給面試官看。她形容這樣試教「像演一齣戲」:只
有十分鐘,現場沒有學生必須自言自語。她無奈表示,若要審核教學能力,還不如到她的
教室裡考察,實境比虛擬真實多了。


原本「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的目標是留任有教學熱忱的偏鄉教師;但這部偏鄉教
育專法,無法留住像范宜云這樣優秀的「無證教師」。她年年代理、身挑大梁,卻無法升
遷、加薪。


無證教師若想長久留任偏鄉,只有考取正式教師一途。范宜云咬牙走上這條路,她一邊在
三民國小代理,一邊在東華大學碩士班進修教育學程,期間她還要照顧自家兩個幼兒。為
通過教師資格檢定,她花了三年半。


由於法規不承認她長達七年的偏鄉代理教師年資,修完教育學程後,她還要再擔任兩年代
理教師,才能抵免「實習」、取得教師證。下一步,她才有資格報考正式教職。

「尷尬的是,一旦取得正式教師資格,就要被重新洗牌。」劉冠暐遺憾表示,縱使代理老
師與學校理念契合、合作愉快,一旦考上正式教職,只能由縣府分發、不一定留在原校任
教。除了學生想問、校長也想問:「老師,你還會不會回來?」可惜這只能是天問。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6127?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偏鄉小校/混齡教學 老師經驗值是零

2023-09-21 00:36

聯合報/ 記者劉十賢、趙宥寧、梁玉芳

/專題報導 偏鄉小校若有幸招到新生,上課常是「一人成班」。一對一的教學看來像是
「家教班」,但不是「精緻化教學」的保證。曾任宜蘭縣教育處課程督學的吳明柱說,理
論上「家教班」學習效果比大班級好,「但不是每個老師都有很好的家教功力」。


國教署派出協助各校的「商借教師」蘇淑菁六年來走過十四個縣市的偏鄉現場,她觀察:
「只有一個學生的教室,師生反而並不親。」因不少偏鄉孩子從小缺乏家長陪伴,人際互
動能力弱,「給老師的回應很冷淡」。


缺乏同儕刺激,是另一個難題。

在中部某偏鄉國小分校任教的柯秀茵(化名)為了留住班上唯一的學生,得「每天早上打
電話叫學生起床」,開車接她上學、再送上早餐。但是該生「學習動機很低落」。

一個人獨享的教室,有一個人的落寞。孩子渴望同儕。「問她功課做了沒,但她就像一道
牆,完全不理我。」柯秀茵找輔導老師也沒用。後來,柯秀茵帶學生到本校和同年級一起
上課。有了同學,孩子學得很開心、主動參與;但一回分校又變回原樣。柯秀茵問孩子,
有機會想不想轉去本校?「老師,我可以現在就轉嗎?」


打破年級、班別限制的「混齡教學」,是教育界倡議多年的解方,也寫入偏教條例中。

「咔啦」一聲,原本隔開一、二年級教室的大鐵櫃,在兩名老師合作推動下,往兩邊滑開
。兩間教室打開成一班;兩個年級,十名學生。這是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小的混齡數學課
,這天由一年級的詹老師負責教學,二年級的簡老師在台下確認學生進度。


混齡教材是兩位老師腦力激盪的成果:拆解兩個年級課本章節,相關單元放一起,課程任
務設計要考慮不同年級程度各想一套。兩位老師說:「備課量是雙倍。」混齡教學考驗老
師能力、合作及默契。也有學校因為老師不和,無法混齡教學。


嘉義縣偏鄉教師許可欣(化名)說,傳統「師資培育」課程學的分組或評量方式,都是針
對十人以上;「混齡共學」的教學方法,老師的經驗值是零。

「混齡」要怎麼教,偏鄉老師且戰且走。教育部專門委員陳添丁說,師培出身的老師沒學
過、新老師連一般教學都還在摸索,再加上師資流動率高,「學校每年都在做新兵訓練」
。偏教條例鼓勵的混齡教學,師培體系還沒跟上。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4020?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偏鄉小校/師生雙無 體檢偏教條例6虛文

2023-09-21 00:36

聯合報/ 記者劉十賢、周妤靜、趙宥寧、馮靖惠/專題報導

當都會的明星學校為搶入學的超額小一新生進行「優先入學資格審查」時,屬「特偏學校
」的花蓮縣舞鶴國小早在開學半年前就超前部署「搶學生」。教導主任余晨慧跟著校長下
班後在村子逡巡,手上拿著戶口資料,敲著「家有學童初長成」人家的大門。


第一家,沒人,把學校簡章塞進信箱,祈禱有好消息;第二家,阿嬤說孩子已跟著爸媽到
外地生活。余晨慧看得很開:「孩子有父母帶著,是好事。」半年後開學,舞鶴新生數:
一位,啊,幸好沒掛零。


空有尚方寶劍 卻未曾出鞘

找不到老師是偏鄉老問題;少子化海嘯下,「學生比老師更少」涉及學校存廢,偏鄉廢校
潮更驚動監委調查。師生雙無,偏鄉教育怎麼走下去?為搶救偏教而訂出的「偏遠地區學
校教育發展條例」(以下稱偏教條例)有效果嗎?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團隊爬梳法令、走訪
偏鄉現場,並訪問專家發現,為偏教困境打造的法令,至少有六個法條束諸高閣、形同虛
設,中央與地方政府空有法令尚方寶劍、卻未曾出鞘,這已是行政怠惰。


為了解決偏鄉師資問題,條例中特別設計「專聘教師」制度,提供比一般代理教師更優渥
的待遇,希望把老師留在偏鄉;但是如今台灣的專聘老師數是零。

「代理救偏鄉」苦澀黑笑話

台灣偏鄉每年大約五千位代理教師,撐起教育現場。「代理救偏鄉」是個苦澀的黑笑話,
偏鄉需要代理教師,卻無法給予合理的勞動條件。偏教條例第七、八條明訂,由「主管機
關」招考的偏鄉代理教師,若表現優良得一再續聘、獲補助進修師培課程。看來美好,卻
卡在「主管機關」四字。


曾辦過代理教師甄選的「主管機關」(即縣市政府)屈指可數,多數都是「由學校自行招
考」,結果就卡在不是「主管機關」招考,代理教師只能一年一聘;若要進修、考試成正
式,沒有補助、也沒有公假,完全得自力救濟。


為台灣而教(TFT)永續長杜灜指出,小校要教的科目、要處理的行政跟大校一樣多;偏
教條例想留住老師,「仍是以班級數來換算老師員額,不是考量教學科目數和行政工作量
」。民調也指出,八成偏鄉教師認為,學校行政工作對教學造成負擔。


校長沒權限 地方沒資源

偏教條例第十一條開放偏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增聘師資,但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
王慧蘭指出:「偏鄉教育無法只在教育系統內解決,它牽涉到家庭和社區問題。」條例不
給校長彈性人事權,「帶隊的人沒有整隊的權限。」校長聘不了有社工或地方創生專長的
人。


根據偏教條例,教育部每年可提供地方政府六百萬元經費成立「區域教育資源中心」,團
結偏鄉小校,讓老師跨校互助、學生跨校共學,然而,去年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條例通
過六年來,全國只有新北市、嘉義縣七縣市申請經費成立區域教育資源中心;偏鄉學校數
最多的雲林縣、南投縣、屏東縣竟然都沒有成立。


雲林縣教育處學務科科長徐敏容說,雲林縣將「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的六百萬元補助款用
於普及平板載具、發展數位學習;雖然政府推動「生生用平板」,但中央並非全額埋單,
還需要地方政府自籌款。


調查與會議 多年無下文

偏教條例上路六個年頭,但法令也有與現實扞格之處。條例規定須有偏鄉學校教育狀況調
查、研究作政策調整參考,多年來沒有下落;每三年該召開的全國偏遠地區教育會議也因
疫情,條例上路五年後才舉辦。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4004?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偏鄉教改難/專聘師嘆 進修要請示縣府

2023-09-22 01:10

聯合報/ 記者周妤靜/專題報導

專聘教師定位、權益有許多模糊地帶,多數校長仍視我為代理老師,學校同事常提醒「你
該繼續考正式教師」。

教師甄選放榜那天,許可欣(化名)戰戰兢兢點開網路榜單,她沒有考上正式教師,微妙
落在「上榜與落榜之間」,成為「偏遠國小專聘教師」。原本想考正式教師的她,得知錄
取專聘教師時,還特別上網搜尋:「什麼是專聘教師?專聘、正式和代理的差別是什麼?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二○一七年通過後,僅新北市、嘉義縣曾招聘專聘教師,
讓有教師證、願意任教偏鄉的老師得到一聘兩年、進修第二專長的全額補助,待遇優於代
理教師。


根據嘉義縣一○八學年的教師甄選簡章,普通班正式教師正取廿名,備取廿名遞補為「專
聘教師」。然而,這廿個專聘教師僅五人報到,包含許可欣和曾子芸(化名)。她們兩人
都來自偏鄉,能適應偏鄉的不便利,也關心偏鄉學子,當了三年專聘教師。


從小在嘉義縣溪口鄉長大的許可欣,有不少同學國中就半工半讀,國中畢業開始就業賺錢
,「很多偏鄉孩子沒有選擇權」,沒機會培養興趣和專長。許可欣不敢期待自己能扭轉偏
鄉孩子命運,但她願意在偏鄉陪學生成長。


來自台南新營的曾子芸說,她的求學時期、實習老師階段都是在偏鄉小校。她說她喜歡小
校密切的人際互動,「備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聚在一起,我很喜歡這樣的氛圍。」她在嘉
義縣六腳鄉當專聘教師的三年裡,在教育部全額補助下,取得「輔導」第二專長。


曾子芸和許可欣都體會到專聘制度的不完備,因為這是專法例外打造的職位,定位、權益
有許多模糊地帶。曾子芸舉例,她想用公假去念輔導學分班,校長擋回來說「你是代理教
師,不能請公假。」逼得她去翻法條給校長,後來,校長還是要她上公文請示縣政府,她
才能享有「得來不易」的公假。


專聘教師好比教師界的稀有動物,介於正式與代理之間,休假、考績獎金都要例外處理,
「人事主任每次翻法條都翻到快哭出來了。」曾子芸說。多數校長、老師仍然視專聘教師
為代理老師,親朋好友和學校同事老是提醒她:「你應該繼續考正式教師。」


去年許可欣和曾子芸兩人都考上正式,台灣僅有的專聘教師,就此絕跡。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6121?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90.76 (臺灣)
※ 作者: zkow 2023-09-22 09:10:34
※ 文章代碼(AID): #1b3EcFHI (Teacher)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acher/M.1695345039.A.452.html
m13211: 邏輯死去 沒教師證就很熱血嗎?應該差不多只是還沒有教師證而已1F 09/22 12:12
fifi12042008: 如果真的缺人也沒辦法…只好讓想體驗當老師的人去try try 但就好奇會是什麼人會去偏鄉3F 09/22 12:22
Brucedon: 說人家沒熱血之前,是不是該檢討一下是怎麼耗光老師熱血的,呵呵5F 09/22 12:27
be52879: 上頭明明就是缺免洗筷~  講得好像多重視教育似的7F 09/22 13:10
taristocrat: 熱血能當飯吃?8F 09/22 13:45
YuPEII: 標題下得很差 難道去的就不熱血嗎9F 09/22 15:00
graciehunter: 給人薪水很高嗎為何一定要熱血
偏鄉搞什麼實驗小學其實就是在壓榨菜鳥
看看一堆綁約時間到就跑掉的就知道那種地方不能待10F 09/22 15:33
speady: 偏鄉教師行政教學兩頭燒,拿一樣的薪水當然能走就走13F 09/22 16:02
doro0202: 偏鄉菜鳥+代理=各種坎
碰到磁場不對的主管還會被各種刁難14F 09/22 17:41
mjyann: 這些老師就應該用黑箱作業,讓老師留下來,別說黑箱合不合法,讓老師留下來就是合法,反正政府每天也在搞黑箱。16F 09/22 18:27
claudelee: 偏鄉一開缺,一大堆人就會去考了。開什麼代理啊19F 09/22 20:00
suballhome: 我曾經一頭熱騎機車4小時到深山學校應徵代理
在一招沒競爭對手下 學校暗示他們只要原民老師
從此不再考慮到深山偏遠學校代理了20F 09/22 21:48

--
作者 zkow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