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 Naniko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3-10-15 14:12:26
看板 gallantry
作者 標題 Re: [討論] 最精壯的末代皇帝
時間 Tue Oct 15 11:47:11 2013
※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現在答復如下﹕
: 第一﹐最早提出氣候周期更替的一系列論文的中國學者就是竺可楨﹐
: 周期更替、小冰川期﹐這些名詞幾乎都是他開始使用﹐然後被後人接受和引用。
: 而竺可楨所提倡的﹐恰恰就是我前文所說到的400年大周期更替﹐
: 唐朝暖、宋朝冷﹐也是他所大量考証的。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竺可楨教授可算是中國歷史氣候學的鼻祖,研究歷史氣候的著作或
多或少都會提到他,不過他的那一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已經是四十
年前的東西了,現在新的研究成果正不斷的在修正他的論點,這裡姑且舉個例子:
多或少都會提到他,不過他的那一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已經是四十
年前的東西了,現在新的研究成果正不斷的在修正他的論點,這裡姑且舉個例子:
: 竺可楨說得很清楚﹐最冷的大周期主要是西元前1000年(商末﹖)、
: 西元400年(五胡十六國)、西元1200年(南宋)﹐
: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認為有小冰川期的存在﹐那麼無疑﹐漢末五胡十六國時期﹐
: 以及宋末蒙古時期﹐才是真正的小冰川期﹐並且從東亞到西歐﹐都有証據可以支持。
為了節省篇幅這裡只講宋朝,現代的研究認為,在公元900-1300年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
氣候出現了僅次於全新世中期的回暖跡象,雖然回暖情況和時間在各地互異,但目前學界
已經接受這段期間是溫暖期,由於這個範圍和歐洲中世紀期間重疊,因此目前學術用語就
命名為「中世紀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近年已經有許多考察證據支持這個論
點。
氣候出現了僅次於全新世中期的回暖跡象,雖然回暖情況和時間在各地互異,但目前學界
已經接受這段期間是溫暖期,由於這個範圍和歐洲中世紀期間重疊,因此目前學術用語就
命名為「中世紀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近年已經有許多考察證據支持這個論
點。
中世紀暖期相當於中國五代到元朝,如果按照竺可楨的論點,他認為中國的溫暖期出現在
隋唐時期,而宋元時期則偏冷,但近年學者的研究卻得到了不少證據支持中世紀暖期同樣
也出現在中國,並且建構了時間範圍。
隋唐時期,而宋元時期則偏冷,但近年學者的研究卻得到了不少證據支持中世紀暖期同樣
也出現在中國,並且建構了時間範圍。
從物候證據來推估,中國中世紀暖期共出現三次暖鋒和三次冷鋒,暖鋒出現在十世紀中葉
、十一世紀後期、以及十三世紀,冷鋒出現在十一世紀前期、十二世紀前期、以及元朝最
後六十年。
、十一世紀後期、以及十三世紀,冷鋒出現在十一世紀前期、十二世紀前期、以及元朝最
後六十年。
以上資料來自於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第八章〈五代至元朝時期的氣候
冷暖變化〉,這章有大量的資料顯示宋朝時的暖冬現象,以及農業線往北推移了好幾個緯
度的證據,支持宋朝氣候大多數時期和目前一樣或稍暖。
冷暖變化〉,這章有大量的資料顯示宋朝時的暖冬現象,以及農業線往北推移了好幾個緯
度的證據,支持宋朝氣候大多數時期和目前一樣或稍暖。
因此所謂宋朝是個延續時間很長的寒冷期這個說法,是個過時的理論,拿著四十年前草創
時代還不成熟的論點就想反駁目前最新的論點,是很奇怪的事情。
: 除此之外﹐竺可楨認為﹐每一個大周期之中包含有以50-100年為周期的小周期。
: 而明末﹐就是小周期之一﹐它可能確實比明朝中期嘉靖時代冷﹐
: 但絕對不是“最冷”﹐更不是什麼“小冰川期”。
: 如果明末算是“小冰川期”﹐那麼宋末難道是“大冰川期”﹖
: 明明就是南北朝時代、宋代﹐才被說成是小冰川期...
: 五胡十六國時代跟宋時代的寒冷期﹐都是延續時間很長的﹐並不是50年就熬過去的﹐
: 而明末並不是這樣的持續時間很長的寒冷期。
苦笑,你到底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小冰期?
小冰期指的是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氣候普遍轉冷,積雪冰凍範圍達
到兩千年來最大值,這個現象有許多記載和考古證據可以支持,這在G.H.Denton的分期中
稱為新冰期第四期,通稱為「小冰期」(Little Ice Age)。因為這段寒冷時期和中國明
清兩代重疊,所以中國又稱為「明清小冰期」,這段時期並不盡然全部都是冷期,而是冷
暖交替,上一篇已經說過了。
到兩千年來最大值,這個現象有許多記載和考古證據可以支持,這在G.H.Denton的分期中
稱為新冰期第四期,通稱為「小冰期」(Little Ice Age)。因為這段寒冷時期和中國明
清兩代重疊,所以中國又稱為「明清小冰期」,這段時期並不盡然全部都是冷期,而是冷
暖交替,上一篇已經說過了。
你是在胡扯什麼「小冰川期」?「大冰川期」?還明末是「溫暖大周期」的「寒冷小周期
」??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更不用說目前學界是認為宋代處於「中世紀暖期」的,我說過
了,既然你有那麼多創新的理論,不妨直接向當今的歷史氣候學者挑戰,證明他們錯誤了
,而不是拿著一篇四十年前的舊作在說嘴。
」??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更不用說目前學界是認為宋代處於「中世紀暖期」的,我說過
了,既然你有那麼多創新的理論,不妨直接向當今的歷史氣候學者挑戰,證明他們錯誤了
,而不是拿著一篇四十年前的舊作在說嘴。
話說回來,這麼堅決否定明末是在小冰期的人,信心又這麼堅定者,我還從沒看到有哪個
學者的論著是這樣的。
: 也就是說﹐按照周期氣候變遷理論來說﹐整個明朝時代是大周期中的溫暖期﹐
: 而明末﹐最多是“溫暖大周期”中的“寒冷小周期”﹐比起嘉靖時代﹐
: 崇禎時代自然要冷一些﹐但比起東晉、南宋﹐那已經是“宜居時代”了。
: ok﹐那麼現在再來看看第二個點的全國性數據。
: 很明顯﹐他們就是延續了竺可楨的50-100年小周期的理論。
: 再仔細看看﹐這兩位學者提出的數據是1610-1720、1620-1720這大約一百年。
: 我很遺憾地說﹐不管用哪個數據﹐這個寒冷小周期100-110年中﹐
: 都有大半時間(76年)落在清朝﹐其中59年落在所謂的“康熙盛世”。
: 而不是落在明末為主﹐更不是單單落在明末。
先不扯是否真有所謂的「康雍乾盛世」,為何清初比明末還要寒冷,但卻沒有像明末搞成
那副爛攤子呢?推文也有人提到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
天」,人殺光了就沒事了,明末的人口承載力和清初多年動亂又大屠殺之後是能相比嗎?
更不用說造成明朝無力應付民變的重要因素就是明清戰爭,連年加派三餉把北方農民都逼
反,清初可沒有能夠相提並論的內憂外患存在。
那副爛攤子呢?推文也有人提到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
天」,人殺光了就沒事了,明末的人口承載力和清初多年動亂又大屠殺之後是能相比嗎?
更不用說造成明朝無力應付民變的重要因素就是明清戰爭,連年加派三餉把北方農民都逼
反,清初可沒有能夠相提並論的內憂外患存在。
因此小冰期盛期是在明亡前還是明亡後並不是重點,各學者都同意明末氣候開始普遍轉冷
是在1620年開始,距離明亡還有二十多年,說氣候轉變引發災害使得農業歉收是造成民變
的因素之一並無不妥,也沒有邏輯上錯誤的問題。
是在1620年開始,距離明亡還有二十多年,說氣候轉變引發災害使得農業歉收是造成民變
的因素之一並無不妥,也沒有邏輯上錯誤的問題。
: 至於如果有人非要粉飾明末﹐把責任都推給天意﹐亂抓東西當擋箭牌﹐
: 罔顧氣候沒有對其他國家、對清朝的影響﹐我不認為這叫“明粉”﹐
: 我覺得這是“高端黑”。
: 因為就如我前文所說的﹐這到底是大明的“挽歌”﹐還是大清的“讚歌”﹖
: 連上天都不要你拋棄你選擇他﹐雪也災﹐不雪也災﹐
: 你大明就年年天災不斷﹐他大清就盛世升平沒天災...
下表是影響區域廣大的災害群發表,時間範圍姑且就界定在天啟~康熙朝:
水災 旱災 蟲災 地震 風災 雹災 寒災 瘟疫
1620(泰昌)○ ○ ○ ○ ○ ○
1621(天啟)○ ○ ○ ○ ○
1622 ○ ○ ○ ○ ○
1623 ○ ○ ○
1624 ○ ○ ○ ○ ○ ○ ○
1625 ○ ○
1626 ○ ○ ○ ○
1627 ○ ○ ○ ○ ○
1628(崇禎)○ ○ ○ ○ ○
1629 ○
1630 ○ ○ ○ ○
1631 ○ ○ ○ ○ ○
1632 ○ ○ ○ ○
1633 ○ ○ ○
1634 ○ ○ ○ ○
1635 ○ ○ ○ ○
1636 ○
1637 ○ ○ ○ ○ ○
1638 ○ ○ ○ ○ ○ ○
1639 ○ ○ ○ ○ ○ ○
1640 ○ ○ ○ ○ ○ ○ ○
1641 ○ ○ ○ ○ ○ ○
水災 旱災 蟲災 地震 風災 雹災 寒災 瘟疫
1642 ○ ○ ○ ○
1643 ○ ○ ○ ○ ○ ○
1644(順治)○ ○ ○ ○ ○ ○ ○
1645 ○ ○ ○ ○ ○
1646 ○ ○ ○ ○ ○
1647 ○ ○ ○ ○ ○
1648 ○ ○ ○ ○ ○ ○
1649 ○ ○ ○ ○ ○ ○ ○
1650 ○ ○ ○ ○ ○ ○ ○
1651 ○ ○ ○ ○
1652 ○ ○ ○ ○ ○ ○ ○
1653 ○ ○ ○ ○ ○ ○ ○
1654 ○ ○ ○ ○ ○ ○ ○
1655 ○ ○ ○ ○
1656 ○ ○ ○ ○ ○ ○ ○
1657 ○ ○ ○ ○ ○
1658 ○ ○ ○ ○ ○ ○
1659 ○ ○ ○ ○ ○ ○
1660 ○ ○ ○ ○ ○ ○ ○
1661 ○ ○ ○ ○
1662(康熙)○ ○ ○ ○ ○ ○ ○
1663 ○ ○ ○ ○ ○ ○
水災 旱災 蟲災 地震 風災 雹災 寒災 瘟疫
1664 ○ ○ ○ ○ ○
1665 ○ ○ ○ ○ ○
1666 ○ ○ ○ ○ ○
1667 ○ ○ ○ ○ ○ ○
1668 ○ ○ ○ ○ ○ ○
1669 ○ ○ ○ ○ ○
1670 ○ ○ ○ ○ ○ ○
1671 ○ ○ ○ ○ ○ ○
1672 ○ ○ ○ ○ ○ ○
1673 ○ ○ ○ ○ ○ ○ ○ ○
1674 ○ ○ ○ ○ ○
1675 ○ ○ ○ ○ ○
1676 ○ ○ ○ ○ ○ ○
1677 ○ ○ ○ ○ ○ ○ ○
1678 ○ ○ ○ ○ ○ ○ ○
1679 ○ ○ ○ ○ ○ ○ ○
1680 ○ ○ ○ ○ ○ ○ ○ ○
1681 ○ ○ ○ ○ ○ ○ ○
1682 ○ ○ ○ ○ ○ ○ ○
1683 ○ ○ ○ ○ ○ ○ ○
1684 ○ ○ ○ ○ ○ ○
1685 ○ ○ ○ ○ ○
水災 旱災 蟲災 地震 風災 雹災 寒災 瘟疫
1686 ○ ○ ○ ○ ○
1687 ○ ○ ○ ○ ○ ○ ○
1688 ○ ○ ○ ○ ○ ○
1689 ○ ○ ○ ○ ○ ○
1690 ○ ○ ○ ○ ○ ○
1691 ○ ○ ○ ○ ○ ○
1692 ○ ○ ○ ○ ○ ○
1693 ○ ○ ○ ○ ○ ○
1694 ○ ○ ○ ○ ○ ○ ○ ○
1695 ○ ○ ○ ○ ○ ○
1696 ○ ○ ○ ○ ○
1697 ○ ○ ○ ○ ○ ○ ○
1698 ○ ○ ○ ○ ○ ○
1699 ○ ○ ○ ○
1700 ○ ○ ○ ○ ○
1701 ○ ○ ○ ○
1702 ○ ○ ○ ○
1703 ○ ○ ○ ○ ○ ○ ○ ○
1704 ○ ○ ○ ○ ○ ○ ○
1705 ○ ○ ○ ○ ○ ○ ○
1706 ○ ○ ○ ○ ○ ○
1707 ○ ○ ○ ○ ○ ○ ○
水災 旱災 蟲災 地震 風災 雹災 寒災 瘟疫_
1708 ○ ○ ○ ○ ○ ○ ○
1709 ○ ○ ○ ○ ○ ○ ○ ○
1710 ○ ○ ○ ○ ○ ○
1711 ○ ○ ○ ○ ○ ○
1712 ○ ○ ○ ○ ○
1713 ○ ○ ○ ○ ○ ○ ○
1714 ○ ○ ○ ○ ○ ○ ○
1715 ○ ○ ○ ○ ○
1716 ○ ○ ○ ○ ○ ○
1717 ○ ○ ○ ○ ○ ○ ○
1718 ○ ○ ○ ○ ○ ○ ○
1719 ○ ○ ○ ○ ○
1720 ○ ○ ○ ○ ○ ○ ○
1721 ○ ○ ○ ○ ○ ○ ○
1722 ○ ○ ○ ○ ○ ○ ○
資料來源:袁祖亮主編,《中國災害通史-明代卷》、《清代卷》
清初什麼時候是太平盛世?正因為是在小冰期盛期,所以災情發生頻率更高、受災面積更
廣、特大災害愈多、持續時間愈長,只是人已經被殺得差不多,又在政府高壓統治之下,
沒有釀成足以動搖政府的民變而已。
廣、特大災害愈多、持續時間愈長,只是人已經被殺得差不多,又在政府高壓統治之下,
沒有釀成足以動搖政府的民變而已。
: 那崇禎還是早死早投胎﹐否則崇禎要是堅持抗清五十年﹐那不是要來五十年天災﹖
: 給民眾一條活路吧......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4.173.86
推 :推這篇1F 10/15 12:39
推 :推2F 10/15 12:46
推 :推3F 10/15 13:07
推 :古時沒有溫度計,文籍記載時「也許」有人為落差,解4F 10/15 13:21
→ :釋時會有爭議。不過其他的研究都證明在約300年前,
→ :的確有異常的氣候發生。一個是鑽冰,分析冰蕊後,在
→ :那是太陽活動平靜,輻射減少,而且是幾十年的持續。
→ :二是分析小提琴。最優良的小提琴是由在寒冷氣候生長
→ :的樹木製成,其紋理跟其他數目比有顯著的不同。而在
→ :那段期間製作的小提琴都是上等品。這些也是歷史,只
→ :是不是由人類紀錄而已。支持小冰河期的證據如此多,
→ :要推翻這些,可能要坐多啦A夢的時光機回去觀察了。
→ :釋時會有爭議。不過其他的研究都證明在約300年前,
→ :的確有異常的氣候發生。一個是鑽冰,分析冰蕊後,在
→ :那是太陽活動平靜,輻射減少,而且是幾十年的持續。
→ :二是分析小提琴。最優良的小提琴是由在寒冷氣候生長
→ :的樹木製成,其紋理跟其他數目比有顯著的不同。而在
→ :那段期間製作的小提琴都是上等品。這些也是歷史,只
→ :是不是由人類紀錄而已。支持小冰河期的證據如此多,
→ :要推翻這些,可能要坐多啦A夢的時光機回去觀察了。
--
※ 同主題文章:
10-14 15:17 ■ Re: [討論] 最精壯的末代皇帝
10-15 01:27 ■ Re: [討論] 最精壯的末代皇帝
● 10-15 11:47 ■ Re: [討論] 最精壯的末代皇帝
※ 看板: Poppy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255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