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8-12-20 11:08:29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friedrich (friedrich)
標題 Re: [問卦] 明朝是不是被清朝黑所以看起來很廢?
時間 Thu Dec 20 11:05:51 2018


※ 引述《MizunaRei (みづなれい)》之銘言:
: 扣掉負面特質幾乎都滿靠杯的 其實明朝皇帝能力值都還沒太差 或是至少有做一點事
: 太祖 成祖 軍事能力點數是滿的 殘暴指數也是滿的
: 宣宗 明朝極少數個性上沒啥缺點的皇帝 自己率領精銳騎兵打過蒙古
: 英宗 少年意氣風發白目內亂土木堡被抓 但至少有想做事 死前還停止了活人陪葬的惡習
: 武宗 一個不知平時幹三小 但充滿正義感認真做事還真的有成果的皇帝
: 思宗崇禎 想做事 但個性多疑 標準的慣老闆 他下命令你背鍋
: 扣除政治 其他方面 明朝其實是科技發達 醫藥技術進步的朝代
: 火器也不停研發 打的有些仇日的口中的倭寇 不要不要的
: 袁崇煥都還敢寧遠城外佈陣 和後金的八旗子弟對幹 可惜騎兵重步兵起家的清朝
: 後來看不起火器 火器科技技能樹瞬間停止延伸 後來就被工業革命過的西方打趴了
: 故事大家都知道 明朝倒了 換成後一個朝代寫歷史
: 所以 有的人印象明朝很廢 是不是因為被後面修明史的清朝黑了?


從清朝所修正史《明史》的本紀論贊中,其實看不出清朝史官「刻意抹黑明朝」的例子

尤其書中對於明前期帝王大多極盡歌頌之能事,後期的則是以痛惜和迴護為主

將過錯多推給譴責朋黨、宦官和女禍,並將明朝之滅亡主要歸咎於「氣數使然」。

事實上,《明史》修成之後,時人的主流觀點是史官對明朝皇帝過於護短,

沒有清楚揭示其過失,但考慮到政治正確,在本紀中仍然以歌功頌德為主,無加以修改。

書中一些爭議較大的言論,如「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雖慾不亡,何可得哉」等等,其實並非清朝官方首先提出

明朝遺民的著作中對明亡的原因有深刻反省,大部分攻擊的矛頭也是指向神宗、熹宗。

對於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之外的君主,批評之辭其實也不多


英宗、代宗、穆宗、光宗還是以褒揚為主,憲宗、世宗、神宗是褒貶參半,

崇禎是以憐惜為主,真正攻擊較重的只有武宗、熹宗,這些都是明朝就已經確定的共識。

當然,整部《明史》的態度如何,需要更全面的分析


但是至少從本紀部分看,清朝史官充分肯定了大部分明朝皇帝的「聖德神功」,

給予高度評價,沒有什麼抹黑或刻意歪曲的影子。


以下附錄《明史》各本紀論贊內容:


洪武,太祖,朱元璋:

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
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
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后宮
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乾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
,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
支河暨塘堰數万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
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晚歲憂民益切」,這基本是古代史官評價皇帝的最佳用語了

此外,《明史》並沒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蹟,即使在一些被殺的功臣傳

中也只是一筆帶過,對洪武朝嚴刑峻法,史官也以「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來解釋


明朝當代各種筆記野史中提到的,明朝統一天下過程中的屠殺行為、明初朱元璋文字獄

以及屠戮不願意出仕的元遺民等史蹟,《明史》基本都沒有提及,可以說是給足太祖面子

雖然清朝入關之初也有多項屠戮事蹟,但整體而論比起明朝開國時還算少殺。



永樂,成祖,朱棣:

贊曰: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
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
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
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清朝史官把朱棣的功業放在漢唐之上,感歎其盛大,這不能說是抹黑吧?

除了讚揚朱棣的武功,對其體恤百姓也有提及。

只是最後一句話批評朱棣殺戮建文忠臣,就事論事,也不為過。

同樣,成祖大搞文字獄打壓元曲,以及存在於明朝人各種野史中有關成祖的暴虐行徑

比如大名鼎鼎的「誅十族」,《明史》都沒有採用,甚至要靠外國朝鮮史料才能瞭解


洪熙,仁宗,朱高熾:


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
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
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
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本無太多可寫,史官仍然贊以「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並將其與漢朝的文景相提並論,誰說清朝刻意抹殺明朝的仁宣之治?


宣德,宣宗,朱瞻基:

贊曰: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
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
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
幾克繩祖武者歟。


宣宗是文武雙全的太平天子,史官盛讚其有「治平之象」,不但表彰其文治

還吹捧其武功不下于乃祖,可以說是相當溢美了。


景泰,代宗,朱祁鈺:

贊曰: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係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
,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
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篤任賢能,勵精政治」,代宗被清朝史官讚許為再造明朝之主。

功過分明,對其囚禁英宗的行徑也予以撻伐。

況且,《明史》沒有記載代宗死因,姑隱其亂,更沒有渲染英宗代宗兄弟相殘。


正統、天順,英宗,朱祁鎮:

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
,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闢而後,猶追念不巳,
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
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爭議都很大,清朝史官仍然曲意盛讚,

稱其「海內富庶,朝野清晏」,「無甚稗政」(即沒有什麼敗政、惡政),

土木堡之變的罪責也推諉給王振,末了還渲染其私德,可謂為尊者諱。


成化,憲宗,朱見深:

贊曰: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卹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
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
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
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憲宗朝惡政較多,宦官、女禍均出現,當時評價就不高,

但清朝史官仍然先讚揚其「恢恢有人君之度」,「仁、宣之治於斯復見」,

然後才批評其惑於宦官和內寵。對於憲宗這樣一個昏庸之君來說,這種評價已經很難得。


弘治,孝宗,朱祐樘:

贊曰: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
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
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製,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
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此,清朝史官提出「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評論只有這幾個君主的功業、政績能夠達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保全始終。

回顧歷史,就算是盛極一時的唐朝,除了太宗、玄宗、宣宗之外,又有幾個賢君呢?

而且史官沒有批評皇帝的個人能力,只是認為社會富裕、世道太平,反而導致腐化,


就算是賢明的皇帝也無法扭轉趨勢,這看似推託責任,但卻是一種讀史者才能體會的無奈



正德,武宗,朱厚照:

贊曰: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禦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
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
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
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沒什麼可說的,抹黑武宗是從世宗開始的,明朝人自己前仆後繼抹黑了一百多年,

武宗的名聲早就臭臭不可聞,難得清朝史官還費心挑出「手除逆瑾,躬禦邊寇」的功績,

並慶幸其不至於危亡,已經是轉著圈子說好話了。



嘉靖,世宗,朱厚熜:

贊曰:世宗禦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幸臣假託
,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
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
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
也矣。


嘉靖在位極長,爭議極大,要寫好論贊不容易。

史官先讚揚其前期改革弊政,然後批評其在大禮議問題上有些過分,

最後指出世宗朝是明朝衰敗的開始,可謂中肯之至。

綜合評價為「中材之主」,大致是不錯的。


隆慶,穆宗,朱載[元土]:

贊曰: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巨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
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第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
,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


穆宗的論贊充分體現清朝史官的洞察力,一方面讚美其節約開支、平息邊患的功績

一方面批評其未能製止朝中的門戶之爭,開啟了晚明朋黨之亂的先河。

「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是對穆宗的非常到位的評價。

從這裡也可以約略明白為何一般認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品質較高的一部史書了。


萬曆,神宗,朱翊鈞

泰昌,光宗,朱常洛

贊曰:神宗衝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
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
。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
致人主蓄疑,賢姦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
哀也夫!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是《明史》中爭議較大的句子,這裡必須指出:

首先,這一說法不是清朝史官首先提出的,當時已有很多「論者」這麼認為,包括大量

的明朝遺民;其次,這一說法並未否定神宗初年的富強,只是痛惜神宗後期的政治潰敗

光宗在位極短,史官對其以惋惜為主,主要還是痛斥朋黨為禍。


無論明朝晚期的朋黨屬於什麼性質,朋黨紛爭對明朝滅亡的「貢獻」是極大的,

這一點已是共識,所以說史官的評價沒有大的問題。


天啟,熹宗,朱由校:

贊曰: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
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慾不亡,何可得哉


這段評價似乎有點偏頗,因為魏忠賢掌權雖然殺害無辜,但對朝政的控制是穩固的,

不像後來的莊烈雖然想乾綱獨斷卻謀略不足,最終導致人心背離,朝政無可收拾,

後世有論者云,如果魏忠賢長期執政,明朝能夠穩定下來也未可知。

清朝史官站在士大夫的立場上攻擊宦官專權,是遵循儒家規範的,不屬於故意抹黑,

畢竟要讀書人稱讚死太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就算是現在也一樣。


崇禎,莊烈帝(思宗、毅宗、威宗、懷宗),朱由檢:

贊曰: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
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
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
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
,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
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
之義烈矣。


明朝雖然已經腐敗之至,但在晚期迅速敗亡,恐怕崇禎要負較大責任。

清朝史官讚揚崇禎的勤奮和志向,將過錯主要推給臣僚和宦官,

最後以「氣數使然」總結,對比歷朝史書對亡國之君的記載,莊烈的論贊已經夠正面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09.152.191
※ 文章代碼(AID): #1S6mSHDw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45275153.A.37A.html
GrandTOTORO: 人家入關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 怎麼都不能明著1F 12/20 11:07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17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