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geoffeizai (肥宅時代)標題 [器材] 市面常見手搖磨豆機的錐刀設計理論時間 Thu Nov 7 19:42:13 2024
這篇是想跟大家探討一般手搖磨豆機的錐形刀盤,
她們的刀盤幾何設計,如何造成研磨品質
跟細粉量差異。內容無風味描述也非科學儀器分析,
僅由個人手上產品、經驗及網路資料整理歸納而成,
希望能對有興趣研究手磨,
或購買手磨時有選購障礙的同好能有所幫助。
https://i.imgur.com/WFhH2II.jpeg
附圖內刀盤由左至右分別為
1Z JS, 1Z X-pro, 1Z, X-ultra, 1Z K-pro
進入正文:
一,刀盤尺寸
一般廠商標榜的錐刀尺寸
是以外刀盤的外圓直徑來宣稱。
例如Ø 38、Ø 48指的是外刀盤最外觀的圓直徑。
直徑與豆子接觸面積成正比,
越大效率越高,相對費力。
https://i.imgur.com/GWw0oQG.jpeg
二,內刀盤頂部形狀大小
內刀盤的頂部直徑越大(例如C40)
同時間在內外刀磨豆空間的豆越少,
研磨效率較低,理應會越省力。
但如果頂部的直徑小到一定程度(例如1Z E-pro)
造成斜率過大,
或是內刀星狀間的L型豆槽太小,
也會因為咬豆效率不佳而省力。
https://i.imgur.com/BiqcWpm.png
圖示:紅色內刀頂最小最小,藍色最大
三,內刀盤星數差異
先忽略刀紋設計的細節,
星數越少,容納在內外刀間隙內的豆子越多。
這代表豆子在進入細研磨前,
在豆槽內互相擠壓的情況較多,細粉也會增加。
https://i.imgur.com/s1BHwAD.jpeg
圖示:星數越少,同時存在豆槽的豆量越多
四,內刀盤設計
如圖示我分豆槽、粗切結構及細研磨區。
https://i.imgur.com/uNgTJxX.jpeg
附圖:常見內刀盤設計
歸納幾個我內刀盤刀紋設計的看法如下:
1. 細研磨區的刀紋延伸進粗切結構多寡的差異
細刀紋延伸進粗切結構越多,
部分碎豆可以越早從接觸的細切割,
減少碎豆到咖啡粉間被擠壓的次數,
細粉量會稍減。
https://i.imgur.com/bq9nYlK.png
圖示:1Z 不同版本的K-pro刀盤,右側減少了細粉率
2. 細研磨區的刀紋延伸進豆槽的長度差異
細刀紋延伸越高,碎豆越早進細刀紋內,
細研磨路徑會越長,
同一個顆粒經過細研磨槽的時間越長,
出刀盤前的被研磨的次數越多,細粉也會越多。
乍看這說法與第1點違背,
但這邊要強調是豆槽區下方的細刀紋。
https://i.imgur.com/8RouTmz.png
圖示:Kinu M47 classic 及 brew 刀盤
右側減少了減少細粉率
3. 細研磨區的刀紋寬窄
寬刀紋可以讓較大的碎豆提早進入切削,
細刀紋則必須等碎豆被破的更小才進入切削,
相對來說細刀紋的細粉量應會多一些。
https://i.imgur.com/HTR4pDO.jpeg
圖示:1Z 不同版本的 X-pro,右側增加了細粉率
4. 細研磨刀紋凹槽為圓角或銳角的差異
這個是Kinu M47 上看到的,
M47的手沖刀盤設計跟Classic版本相比
細研磨刀紋內側為銳角設計。
合理推測為改變顆粒形狀以及減少細粉量。
https://i.imgur.com/8RouTmz.png
圖示:Kinu M47 classic 及 brew 刀盤
左側刀紋內為圓角設計,細粉率較高
五,外刀盤設計
如圖示一樣分為豆槽,粗切結構跟細研磨區
比較少廠商針對外刀盤做文章。
我在想可能是因為相對內刀盤較單純
外刀盤與內刀盤粗切結構運用剪力
來碎豆再進行細研磨大家都差不多。
https://i.imgur.com/EUqsJJR.jpeg
附圖:常見外刀盤設計
1. 豆槽大小
豆槽越大,容豆量越大,效率會提高,也較費力。
細粉量也會因豆子較多相互擠壓的關係增加。
2. 粗切結構與豆槽的角度
粗切結構與豆槽間的角度越小,咬豆感會提高,
可以較為減少豆子狂跳的機率。
https://i.imgur.com/exM2UCF.png
附圖:豆槽大小與結構角度差異
六,個人觀點小結:
強調義式的刀盤,例如常見的 italmill
通常豆槽較短,粗切結構長
細研磨區刀紋寬度較窄。
可以想像豆子在豆槽跟鈍刀作用下,
強迫要有較多的擠壓跟多次切削,
碎豆才能進入細刀紋區,
細粉量會比較多。
產品例: Kinu M47,1Z J-max
強調手沖的刀盤,例如瑞士 Etzinger
跟早期爛大街的公版5芯刀盤,
豆槽及粗切結構都是銳利的
這代表她幾乎都是用切割的方式在磨豆
細粉量低且一般不足以支援傳統義式機器。
然而早期五芯為何細粉量還是多?
除了加工品質外,少星數的內刀盤
多了豆子互相擠壓的機率,
還有五星刀盤的錐形斜度,
會常常卡碎豆也有關係
產品例: 匿名二, Lido OG, 1Z ZP6
基於這兩個極端的刀盤,再依照上述的設計細節
就可以衍伸出很多刀盤設計。
例如多用途設計可以義式刀盤為基礎
延伸細刀紋至鈍刀區,加寬細研磨槽寬度
減少內外刀盤間的豆槽容量達到慢速給豆率
產品例: C40, 1Z X-pro
碎豆才能進入細刀紋區,
細粉量會比較多。
產品例: Kinu M47,1Z J-max
強調手沖的刀盤,例如瑞士 Etzinger
跟早期爛大街的公版5芯刀盤,
豆槽及粗切結構都是銳利的
這代表她幾乎都是用切割的方式在磨豆
細粉量低且一般不足以支援傳統義式機器。
然而早期五芯為何細粉量還是多?
除了加工品質外,少星數的內刀盤
多了豆子互相擠壓的機率,
還有五星刀盤的錐形斜度,
會常常卡碎豆也有關係
產品例: 匿名二, Lido OG, 1Z ZP6
基於這兩個極端的刀盤,再依照上述的設計細節
就可以衍伸出很多刀盤設計。
例如多用途設計可以義式刀盤為基礎
延伸細刀紋至鈍刀區,加寬細研磨槽寬度
減少內外刀盤間的豆槽容量達到慢速給豆率
產品例: C40, 1Z X-pro
再針對上述產品的刀盤去做修正微調的話
C40 -> C60
加大刀盤直徑,增加研磨效率。
X-pro -> X-ultra
加大外刀盤豆槽,縮窄內刀細研磨紋路
增加咬豆感,增加細粉率。
E-pro -> K-pro
加大刀盤直徑,加大內刀頂部直徑。
改善咬豆感及研磨效率。
刀盤是一台磨豆機的心臟
用了什麼刀盤決定了粒徑分佈、研磨品質及細粉率
當然材質,加工精度,軸心結構,
刻度調整方式還有UX設計等...
都是一台好磨豆機需要考慮的。
寫的樂樂腸,大家有興趣看看,沒興趣也隨便泉
下次市面又有新的手搖出現,
大家買來也可以拆開比對看看。
廠商是有下工夫,還是只是多些騙人的花樣。
再針對上述產品的刀盤去做修正微調的話
C40 -> C60
加大刀盤直徑,增加研磨效率。
X-pro -> X-ultra
加大外刀盤豆槽,縮窄內刀細研磨紋路
增加咬豆感,增加細粉率。
E-pro -> K-pro
加大刀盤直徑,加大內刀頂部直徑。
改善咬豆感及研磨效率。
刀盤是一台磨豆機的心臟
用了什麼刀盤決定了粒徑分佈、研磨品質及細粉率
當然材質,加工精度,軸心結構,
刻度調整方式還有UX設計等...
都是一台好磨豆機需要考慮的。
寫的樂樂腸,大家有興趣看看,沒興趣也隨便泉
下次市面又有新的手搖出現,
大家買來也可以拆開比對看看。
廠商是有下工夫,還是只是多些騙人的花樣。
最後分享我自己改裝的磨豆機。
Z-pro機身 + Q air刀盤,完美結合高精度軸心
以及省力38mm多用途刀盤。
還有現在1Z不愛出的螺紋粉杯
https://i.imgur.com/K86BI1e.jpe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208.147 (臺灣)
※ 作者: Ageoffeizai 2024-11-07 19:42:13
※ 文章代碼(AID): #1dBAUNt2 (Coffe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730979735.A.DC2.html
推 Domos: 認真推,希望能有更多刀盤文章1F 11/07 20:17
推 shinjikawuru: 認真推 請問你心目中2024手磨義式的ENDGAME是哪把?2F 11/07 20:24
2024 手搖看起來沒有大躍進
在台灣 End Game還是 K-ultra 阿,
多用途刀盤的風味經過多年驗證
最適合大眾口味。且多數人愛甜感,KU剛好
推 mc3308321: 這樣一看x pro跟ultra真的差滿多的,pro一開始有說不適用義式,但大家評價都說勘用,ultra不知道是不是想補足這點。倒是ultra改不多,怎麼當初會有撞外刀盤的瑕疵?4F 11/07 21:02
X-ultra 不是撞刀盤,是修改外刀盤豆槽
加大到粗磨結構過薄至容易破損
https://i.imgur.com/qXZ3vSL.jpeg
※ 編輯: Ageoffeizai (42.73.208.147 臺灣), 11/07/2024 21:35:01
→ alan5965242: 是乾淨清晰,186C沒試過,但聽說是和187C很相似8F 11/07 21:34
我好像不小心修改文章同時有回文,
你前面是指哪個刀盤乾淨清晰?抱歉
※ 編輯: Ageoffeizai (42.73.208.147 臺灣), 11/07/2024 21:40:35
→ alan5965242: 鍍成的和原本相差無幾,鍍壞的研磨時間3倍萃取率降低你可以把上面那條也刪掉沒關係,我重回就好10F 11/07 2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