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rcumit (白)
標題 [心得] Beyerdynamic T1 3rd 相處兩年心得
時間 Sun Jun 23 19:49:27 2024

 
https://i.imgur.com/zVvGzTh.jpeg
[圖]
 
其實已經過兩周年又多一個月了,
但有一些想法出包,所以拖到發文時間。
 
系統大概從半年心得的這樣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70699919.A.293.html
[心得] T1 3rd 相處半年心得 - 看板 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作者: Arcumit (白) 第一次在PTT發文,想說發個對T1 3rd心得的整合版, 相信大家文章不想看太長,懶人包放前面。 ------------------------------------------------------------ 沒處理過真的偏難聽,我原本是想棄T1 3rd買阿米龍的, 原因說直白點,就是阿米龍比T1 3rd好聽,
https://i.imgur.com/6jo0PCn.png
[圖]
 
變成911大,家訪時的這樣
https://i.imgur.com/ixb261R.png
[圖]
 
現在則是變成這樣,
暫時算是自認收尾完了,但還沒經過多人檢驗
https://i.imgur.com/W4e5KjT.jpeg
[圖]
 
過程其實還蠻循序漸進的,
除了DAC和耳擴以外,都沒有突然就蹦一個超貴東西,
DAC和耳擴其實也不是那種天文數字的設備,
算是一個單身男性,
兩年時間只有這項相對花錢的娛樂的話,能付出來的價格(?)
 
也算是擁有自己的一套建構系統的哲學,
重視的是
隔離/屏蔽、
鏈路構成(系統構建邏輯一致)、
找到平衡點再強化才有意義。
 
雖然裡面有非常多不太會在一般音響系統出現的東西,
但最少在普通人系統裡面出現的,應該就是自製電源線了,
https://i.imgur.com/xyNgwH3.jpeg
[圖]
 
這甚至不是找散線鎖一鎖、找合適的公母頭,
而是找線基、設計結構、找絕緣材料包覆等等,
在安全與自己手工有辦法實作的前提下,從基礎設計一條電源線,
(雖然都寫自製,但四條是對應器材而有不一樣設計的線)
 
從pre-prototype,到prototype,再到ver.1,
不斷調整後才得到我相對滿意的設計
(系統裡面的自製電源線是兩條prototype、兩條ver.1),
 
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
還真的找不到任何的成品散線能夠符合我的需求。
(已經有ver.2的設計,
但尚未實作,是大幅增加結構強度的版本,
目標是做到能安心當跳繩的水準,
為了要給其他找不到滿意電源線的燒友試的)
 
而出包的東西,
不避諱的說就是自製耳機線,也就是唯一一個需要焊錫的東西,
材料我是有準備好,但第一次做手藝太糟糕,
甚至最後請了涵audio修復,
非常感謝您可以協助我的無理需求,
也提出了不少如果想作二版的改進方案。
(現在也已經有ver.2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結構強度,一樣還沒實作)
 
這些東西是什麼鬼,
到底是有什麼白癡需求,會發生市面上沒有你要的成品線這種事,
下面會再說明,反正跟好不好聽也沾不上邊,
只是單純參考別人的架構設計而已。
 
-----------------------
 
 
如果有人有印象的話,
這些是我這段期間發過幾篇自認為比較有用的小件文
(就統一連結到巴哈了)
 
KOJO TECHNOLOGY C1P、Crystal 6.1、Crystal E 體驗
https://myppt.cc/iRQhWQ
 
大幅調整以T1 3rd + UD-701n為主體的系統周邊
https://myppt.cc/UcDtdH
 
Teac一體機自救計畫 - 低價外接時鐘
https://myppt.cc/QCIEeG
 
線材端子調整(改線) - Eidolic 碲銅鍍銠 4腳XLR
https://myppt.cc/vjjgSF
 
小實驗-器材插哪裡會怎樣
https://myppt.cc/HAWjFW
 
透過GaN+誘騙線(頭) 取代 DC變壓器、線電 的方案
https://myppt.cc/03AZ1p
 
最基礎的入門電源插座/壁插參考
https://myppt.cc/6aFmwq
 
串流耳機系統與方案筆記
https://myppt.cc/wDwsuh
 
因為大部分的心得都已經在文章內了,
這篇就不再講太多什麼低音勁中音甜高音透巴拉巴拉,
 
反應最熱烈的應該是 「最基礎的入門電源插座/壁插參考」,
 
我自己最滿意的則是
「串流耳機系統與方案筆記」(雖然最近開始鴿起來,要寫不寫的),
 
發這些東西的根本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這些也都是我遇到過的問題,
而且明明都算是常見說法,不應該沒人有相同問題,
但實際找資料時卻沒人發過這些心得,
至少沒有如何實現的基礎教學,實在很無助。
 
過程中也算是釐清了很多謬誤,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
就是不要將「可靠」視為「零異常」,
「不影響」視為「無損」,
「隔離」視為「根絕」,
「我覺得沒差」視為「你不該有差」,
不管你再怎麼確定,都不要認為這件事不可撼動,
 
我反省過最經典的一次就是所謂的非同步USB DAC,
從系統原理上看起來是一個這麼完美的方案,
jitter應該降到原來的0.01%吧,頂多也就0.1%,
結果事實上查資料才發現,降到原來的10%上下就已經不錯了。
(更高規或是設計更好的肯定不只這樣,我這只是講很一般的DAC)
 
現今大部分的通訊器材或電器,
都能允許10%~20%不穩定的環境下,進行標準的正常運作,
卻有許多人把產品正在正常運作,
視為這10%~20%的波動都應該毫無影響,
這是事實嗎?
 
呃,我也不會篤定一定不是,
畢竟真的存在有影響的(像是訊號線電平)、
也存在真的不影響的(像是某些變壓器),
前面才說不要認為某件事不可撼動,
要能夠接受有些真的會有影響,有些真的沒有影響,
視野才不會被隨便侷限住。
 
-----------------------
 
講了這麼多結果根本沒談到T1 3rd,笑死。
 
T1 3rd目前測起來有幾樣蠻值得說的,
就是對電訊真的真的很敏感,甚至對器材本身要求都沒那麼高,
你只要不斷的改善訊源、屏蔽、接地、震動、電處,
他就每一次都可以回饋你,
 
反而你用1萬、5萬、10萬、40萬的擴,
不能說沒差啦,
只是影響跟花一兩千做好上面提到的那些東西不會差多少,
一般耳機換擴明明會差到非常多的,真的是很奇怪的東西。
 

耳機線的話倒是一波三折,
像我T1.3相處半年那篇,說提高下限用銀龍,
用著用著,其他設備漸漸的把短版補上,原線就變得越來越好聽,
走到光隔離那步,銀龍上限就打不過原線下限了,
 
但原線畢竟是單端,
最後變成思考
要買原廠平衡(T1-2nd那條),
還是要把單端改成平衡,
還是就乾脆聽單端了。
 
也感謝同樣有在玩T1 3rd的燒友,
借我大概兩個月的原廠平衡能慢慢比較,
(補充一下,如果要買原廠平衡,
淘寶應該是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很早就停產,許多地方都沒庫存了)
 
總之最後決定就是挑頭來請人把原線改成平衡,
原線是有金屬屏蔽網的,
如果要改頭,請務必挑選有TRS的3.5mm,並將金屬網連到GND,
XLR也務必要做好接地工作,
至少對T1 3rd來說,聲音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https://i.imgur.com/nDj1OAe.jpeg
[圖]
就我換過的端子來說,
Eidolic確實是聽感上相當優異的XLR,
相比原廠平衡有相當明顯的改變,
不只糊悶感減少許多,音場也有十足的增加,人聲也相當水潤,
 
Bispa的部分剛開始蠻難聽的,
但在Run過一陣子後聲音也逐漸回穩,
人聲逐漸變得清晰且有渲染力
(但代焊師傅其實有私下說不喜歡焊bispa的頭,跟聲音無關)。
 
目前這個組合,就聲音來說會明顯比T1官方平衡線還要優秀,
只是算一算沒有比較便宜,就看個人怎麼選。
 
-----------------------
 
最後則是因為做完電源線後線基有剩,其實就萬隆單晶銅,
想著以參考對象的邏輯,都做幾條電源線了,
那這次改成耳機線試看看,
 
https://i.imgur.com/Q5UH9xJ.jpeg
[圖]
因為我永遠相信Ikea效應,
所以這條也理所當然的是我目前最喜歡的耳機線。
 
基本上我電源線、耳機線的參考對象並不是一個特別奇怪的產品,
只是真的鮮少出現在音響圈中,
我也不怕公開出來會怎樣,反正又不是我自己設計的..
 
那個參考對象叫做Apple Thunderbolt 4 pro,
網路上有很多拆解影片,結構很好找。
https://i.imgur.com/fwPuTeB.png
[圖]
 
當然不可能做出同等級的廠線啦,
只是參考概念後,簡化再簡化,到能夠自己實作的版本而已,
手工技術比想像更差做不出成品的話,
就再更簡化,多次嘗試這樣,
 
被犧牲的就是體積和性能,
然後看用比參考對象好的材料能不能彌補,
不能也沒什麼,反正自己要聽的而已。
 
剩下就都自己挑選,
3.5 TRS一樣用bispa,
畢竟T1的白痴口徑一堆都不能塞,我不敢冒險換頭,
 
XLR拿朋友提供的小作坊不知名平衡頭,
單純試做而已,意外的好聽。
 
最大問題則是我焊錫直接大翻車,
不是難聽的問題,是根本不會焊的問題,
以為自己做的很好,全部封好之後一個個掉光光XD
 
最後就還是交給涵老大做焊錫處理,
總之這條路如果有想繼續走,那未來就再繼續練習吧。
 
基本上這條成品相當驚艷,
甚至會覺得做完之後可以不用買超旗艦的程度..
 
背景極黑的同時,細節卻非常豐沛、爆發力也相當充足,
在盡量保持原本的特性的同時,
使得高頻華麗(你沒看錯,高頻華麗的T1.3)、透明度極佳,
甚至把原本轟頭的缺點,
直接轉變為高質感又通透的全息投影,細節更多、對比也更明顯,
一般除非是更換三大件,不然很少會有這種體驗,
 
算是非常符合我愛好的一條線,
目前聽過的都認為這條線對聲音的改變程度,
遠遠超出他們聽過的許多搭配,
只是喜不喜歡是另一件事,像是也是有人表示驚艷歸驚豔,
但他更喜歡某種搭配下的低頻表現與音場,
這條音場對他來說太小,
是到不管其他多好,他都不能接受的程度。
 
-----------------------
 
光隔、GaN+誘騙線、時鐘、壁插這些東西,
其實只要你想的到工業用或家用方案,
這些都能用代價很低的方式實現,
 
RJ45可以比USB用更低代價實現更高品質的訊號通道,
GaN+誘騙線可以用來升級許多用DC又不應該花大錢砸線電的器材,
壁插基本上就是從源頭解決複合性的聲音問題,
 
這些全部都可以無限上綱,
一個壁插幾萬、一條網路線幾萬、一個線電+DC線十幾萬的,
這樣不是不行,
但每一項有每一項擅長的點,
就像訊號隔離是走網路擅長的、電氣隔離是隔變擅長的,
 
你花好幾萬在一個壁插上做的事情,
說不定可以用千元內壁插+千元內GaN+千元內網路處理來達成,
甚至後者的完成度更高,
 
等花好幾萬弄完壁插之後,發現聲音不平衡、有部分明顯的短板,
於是又針對短板處再砸幾萬,結果歪的更嚴重,
最後離自己喜歡的聲音越來越遠,這是這圈子中很常聽到的悲劇,
而且你真的確定,比較貴的東西是比較好的東西嗎?
 
這邊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心態,
有一個流程作法叫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要先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什麼,
用最低代價的方式實現一個只有核心功能的成品,
(這個所謂的最低代價,不應該超過三千,甚至最好低於五百)
 
再找一些人來回饋,再透過回饋去修正你的成品,
盡量找不熟悉你系統的人,
這樣的好處是即使你在其中一段走上歪路,
回頭的代價也不會太高,
 
雖然聽起來很像一直都在妥協,
但實際成果會是以退為進,
 
很多人是想一步登天然後失足,
或是乾脆就掩耳盜鈴、以管窺天,
以為自己知道能讀懂某些理論很厲害,
結果因為缺乏實作,連基本的電學常識都理解錯、
也不敢承認對稍微進階一點的物理現象完全沒概念,
把認真跟他解釋的當白痴。
 
其實不用太氣憤,尊重一下對方,不要互相干涉就好,
能夠你開心我開心的東西,不需要弄成你不開心我也不開心。
 
如果有想要讓自己的體驗更好,
保持妥協的勇氣、改進的動力,
不一定要承認,但至少先不要否定真實存在的東西存在,
這些都是需要時刻維持的心態。
 
-----------------------
 
至於蠻多人問過我怎麼會這麼堅持T1 3rd,
沒想過換一隻耳機嗎?
 
其實這是蠻嚴重的誤解,
怎麼會覺得我調整系統都是為了T1 3rd (?)
 
我甚至911家訪後,就幾乎沒想過要強化T1 3rd什麼東西了,
到現在的想法都差不多。
(改頭跟自製耳機線都算實驗,主要是想多嘗試一些不同端子或線材),
 
基本上都是聽過更好的耳機以及相對應的搭配後,
想著如果我未來也要升的話,自己的器材至少要有什麼條件,
 
再依序從最簡單的去調整,
調整的過程中偶爾也會有些突發奇想,
比較困難的方案不知不覺就變簡單,
 
或是原本以為無解的大問題,
再解決小問題的過程,做著做著就自己不見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要,
要是當那隻自己認定值得換且能購入的耳機出現,
希望直接上我的系統後,問題要盡可能少,剩下簡單調個音就好,
 
也由於這個方針,扣除推力不夠這種我無能為力的以外,
近期來家訪過的,都覺得我這邊接其他耳機,很少出現翻車情形。
(也幾乎每個都會講,既然隨便接都好,怎麼不趕快換一隻- -)
 
另外雖然我很多東西都是找工業級方案,
但這也不代表我會排斥那些音響級的東西,
只是單純沒錢又沒門路走這條路而已,
 
太多東西要試只能盲狙、不能租也不能押金,
盲狙失敗自己又負擔不起,
出面講這件事情還會被一些奇怪的存在從背後甚至正面消遣,
 
單一項目投資風險接近、但代價差很多的情況下,
最經典且符合常識的投資方案就是分散風險,
找一些低代價的來承擔,最後就變這樣了 (X
 
總之這篇還沒有特別能拿出來講的,
單純分享一下這兩年這隻耳機經歷了什麼,
畢竟現在這版本的系統圖,也就三個人聽過而已,剛換完沒多久。
 
所以我說那個拜爾百年旗艦呢?
不會真的只有DT770 pro X LTD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246.127 (臺灣)
※ 作者: Arcumit 2024-06-23 19:49:27
※ 文章代碼(AID): #1cU0l9xQ (Headphon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19143369.A.EDA.html
dzwei: 都家訪過七公課了,知道該買什麼耳機了,對吧(奸笑)1F 06/23 19:57
takase: 推,我現在也是T1 3rd主力,不過就單純聽hu-fi而已....
平衡線的話,可以直接上thomann買
百年現在已經不太抱期待了,最近的新產品是開放式隨身藍芽2F 06/23 20:31
PhonexH: 推心得~很棒的理念跟實踐過程5F 06/23 20:43
 
※ 編輯: Arcumit (36.226.250.72 臺灣), 06/23/2024 20:45:30
taka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E9U7q1Uc
順便推推,最近用T1.3聽得很感動的曲子6F 06/23 20:45
evadodoya: 棒棒8F 06/23 21:33
T12nd: 涵老大我超9F 06/23 22:26
quillmane: 給您一個讚,認真玩透一隻耳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以前就是這樣玩Grado RS1,後來想通了走多耳機流,但是曾經窮其心智的經驗對後來挑選組件與調音真的很有幫助10F 06/23 23:50
tim0922: 推個心得13F 06/24 00:30

--
作者 Arcumit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